第A5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2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青春,寻一方“耕耘”热土

———“职业农民”龚闻佳的故事

  本报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张旦旦

    2010年,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的龚闻佳,回到家乡慈溪,立志在田地之中躬身务农。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社会对于农民的刻板印象。龚闻佳同期毕业的同学中,有考公务员的,有开淘宝店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同学从事涉农产业。

  “我很清楚,自己的兴趣在田间。”童年在农村的幸福时光,让龚闻佳对务农充满了朴素的热情。他说,至今还记得大伯家田里种的西瓜,又脆又甜,一咬满是汁儿。

  于是,执拗的龚闻佳拒绝了父母帮他张罗好的工作,一股脑儿钻进大棚,向大地取经。“农业是一件很见功夫的事,就算是现代农业,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付出;科技再怎么先进,还是要靠人。”

  整整一年时间,初出茅庐的龚闻佳跟着公司的技术员,一点点学习实际的操作技巧经验,熟悉农场3000多亩土地上的点点滴滴。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之后,开始发挥价值。

  检测土壤中缺少的元素实行“配方施肥”,节约五分之四的成本;实现“红颊草莓”自主育苗,20多亩地量产后节约成本10万余元;每周一次“平价果蔬进社区”,拉近城市和农田的距离……

  2012年,龚闻佳团队又将目光投向火龙果。如何保证这种娇贵的热带植物,在四季分明的江南也能落地?加热,用电成本过高;封棚作业,湿度又过大———那个冬天,龚闻佳团队尝试了七八种不同的方法,终于使得火龙果在慈溪本土实现丰产。

  “我从不会因自己是‘农民’而觉得丢脸。相反,看着自己引进研发的新品种,开花了,结果了,就特别有成就感。”在龚闻佳的脸上,挂着的常常是安心的笑容。

  更为科学的种植方法,更为合理的管理模式,以及更为创新的发展思路———这些是这群年轻人带给地方农业的。龚闻佳说,当年自己回来时,慈溪涉农大学生不到10个,现在已经近百个了。

  同时,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团建为依托,宁波团市委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加强管理运营、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深化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助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