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2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蓝色宝库光芒更灿烂

  远东第一灯塔
  蓝滩金梦
  沧桑
  丰收的接力
  晒鲞
  远洋捕捞

  前言

  宁波拥有9758平方公里的海域,与陆域面积相当。去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全市海洋与渔业系统广大干部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重大决策部署,主动服务,严格管理,改革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市实现水产品产量99.2万吨,比上年增长0.05%;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出248.3亿元,增长1.78%,其中第一产业渔业总产值120.2亿元,增长2.05%;渔民人均收入2.26万元,增长8.87%。

  为了让蓝色宝库的光芒更加闪耀,市海洋与渔业局以海洋强国建设和渔业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专门制订了海洋与渔业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修复近岸渔场

  大规模开垦海洋牧场

  为确保宁波近岸海域生态安全,修复近岸渔场,进一步提升海域渔业生产力,保持海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市海洋与渔业局根据《宁波市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1~2015年,展望至2020年)和《宁波市人工渔礁建设规划》,制订2014~2016年实施宁波市海洋牧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 

  根据这一方案,我市将以象山港和韭山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渔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增殖为重点,实施宁波市海洋牧场建设,通过三年的努力,在宁波沿海建设三个各具特色的海洋牧场示范区,使我市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集海洋环境保护、渔业资源增殖、农牧化养殖、海上休闲游钓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牧场”框架基本构成。

  2014年,我市将在全面完成象山港海洋牧场试验区建设,并投入试运行。通过基于音响驯化、全时水环境监控系统和水下视频监控系统等支撑性装备集成开发,建立基于音响驯化的增殖技术和管理策略。同时结合人工渔礁和海藻场,开展资源增殖放流,在牧场试验区建立高效碳汇的生态型休闲垂钓渔场,显化渔场环境和聚鱼效果,形成人工可控的海洋牧场区,带动象山港海域资源保护与恢复。集成现有人工渔礁和海藻场建设技术,开展韭山列岛、渔山列岛海域资源增殖放流和评估,提出两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方案,启动渔山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渔礁建设,带动周边海域资源保护与恢复,辐射海区超过500平方公里。

  2015年,我市将开展象山近岸海域、韭山列岛、渔山列岛两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大型藻类移植、海珍品增养殖、资源增殖放流,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拟投放人工鱼礁30万空方,形成8~10个人工鱼礁区,移植海藻500公顷。在象山近岸海域建设1~2个垂钓休闲型海洋牧场和1个贝类底播以及海珍品放养区,面积在50~100平方公里,鱼类苗种年增殖放流数量达2000万~3000万尾。

  2016年,我市将通过海洋牧场建设引导渔民开展生态养殖、海洋休闲游钓服务,实现2000~3000名渔民转产转业。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监测、评估和污染应急保护体系,加强渔业资源保护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构建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保护体系,使水域生态退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濒危物种数目增加趋势得到遏制,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渔业资源利用步向良性循环。

  我市海洋牧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包括象山港海洋牧场试验区、象山近岸海域和南韭山、渔山海洋牧场示范区三大牧场试验区人工渔礁建设、海藻移植、底播海珍品养殖、鱼苗增殖放流、贝类底播增殖及核心区平台建设等。与此同时,海洋牧场区域增殖放流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增殖放流海域生态系统优化和管理,科学选择适合放流的品种和数量,完善亲体选育和苗种培育体系,开展规模化增殖放流。

  

  改造8.8万亩池塘

  为虾兵蟹将建高级别墅

  池塘养殖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基础,是渔村发展、渔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但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优质水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当前我市水产养殖业生产方式和基础条件已与社会发展需求、国际市场要求不相适宜。许多早年建设的水产养殖池塘,面临水域环境恶化、养殖设施老化、新技术应用滞后、养殖病害频发、质量安全隐患增多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开展了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改造工作,至今已完成了全市10多万亩的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有力推进了我市现代渔业建设进程,在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渔民收入和促进渔业增产增效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按照市海洋与渔业局新制定的《宁波市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实施方案》:三年内,我市将以象山、宁海、慈溪、奉化、鄞州、余姚等渔业主产区为重点,完成新一轮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8.8万亩。

  根据这一方案,我市将通过实施新一轮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对“散、小、杂、乱”的水产养殖池塘进行统一规划和整理,增加增氧机、变压器、发电机、尾水处理区等养殖设施,建成设施完善、配套齐全、集中连片的标准化生态化现代水产养殖基地,以提高水产养殖基础设施装备水平,更好地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实施标准化生态化生产,为提高单产、保证水产品质量、促进渔业增产增效提供保障。同时,实施新一轮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对有效提高我市有限养殖水面资源利用水平,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深化渔村经营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加广大渔民收入,改善渔村面貌和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一轮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明确规定了必须“符合规划、自愿申报、连片规模、健康养殖和机制创新”五大原则。其中,“连片规模”是指项目申报单位的建设区域养殖池塘要集中连片,淡水养殖池塘原则上不少于50亩,海水养殖池塘不少于100亩,工厂化养殖等特种养殖可不受面积限制;“健康养殖”要求项目区域养殖池塘的养殖水质要符合养殖用水标准,实行无公害养殖,养殖废水排放要符合生态化改造要求;“机制创新”要求将工程实施与落实水产养殖塘所有者、承包经营者投入和管理责任制有机结合,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借鉴和推广多元投入、借贷改塘、招标还贷、延长承包期和园区化建设等经验和做法,建立水产养殖塘建设和管理长效机制。

  

  3年斥资1.5亿元

  打造一流海洋灾害防火墙

  我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东临广阔的西北太平洋,是我国海洋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我市的海洋灾害形势复杂,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我市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风险不断加大,海啸对我市的威胁也有加剧趋势。海洋灾害已对我市的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境和沿海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据统计,2013年我市因海洋灾害死亡(失踪)5人,直接经济损失10.7亿元。

  为防范和减轻海洋灾害影响,保障我市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海洋经济发展,市海洋与渔业局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浙江省海洋灾害防御十二五规划》和《宁波市海洋灾害防御规划》以及当前海洋形势的发展,拟在2014~2016年总投资1.5个亿,实施宁波市海洋与渔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建立健全宁波市海洋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力争到2016年使宁波市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根据这一计划,我市将完善工作机制,着力加强海洋灾害综合观测网工程、海洋灾害预警网工程、海洋信息服务网工程、海洋灾害应急响应决策指挥平台、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五大工程系统建设,同时加强渔船避风锚地建设,全面提升科学防灾减灾决策水平和海洋灾害风险控制能力。

  在海洋灾害综合观测网工程建设方面,我市将通过新建自动观测站、布放波浪浮标,对潮位、水温、盐度等要素进行观测,保证重点区域海洋灾害要素的全天候、连续观测;同时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在标准渔港和重要海洋工程、港口布设15个视频监控点,用于实时监控渔港、码头及重要海洋工程海域海洋灾害及涉海活动情况。到2016年,完成35套船舶志愿船测报系统建设,在渔船、渔政船以及其他公务船上安装船舶气象观测设备和自动传输系统,获取船舶所在海域海上风向、风速、气温、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为我市近海海洋预报提供实时资料。

  在海洋灾害预警网工程建设方面,将加强预警报基础能力建设,更新预警报会商系统;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风暴潮、海浪数值预报模式,在浙北海域重要航道、大型码头开展潮汐潮流精细化观测预报,提升大型港口码头前沿精细化潮汐潮流预报服务水平,为船舶引航安全提供服务。

  在海洋信息服务网工程建设方面,全面落实渔船救助信息系统提升工程,并将结合气象、民政等部门的现有资源构筑海洋预报信息制作发布平台,加强海洋灾害信息服务与广播系统建设,在全市重要港口、海滨浴场等场所设立大屏幕,发布海洋预报信息及海洋灾害预警信息。

  在海洋灾害应急响应决策指挥平台建设方面,将制定市县二级海洋灾害应急预报,建立完善海洋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建立覆盖全市、县(区)的海洋灾害防御应急指挥平台和海洋防灾减灾移动应急管理平台。

  在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方面,以县域为单位全面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掌握各类海洋灾害风险分布情况,重点摸清重大涉海工程、经济热点岸段的各类海洋灾害承灾能力情况;综合考虑沿海各地自然环境、历史灾情、经济社会等因素,开展我市沿海警戒潮位核定;在重点区域开展以风暴潮、海啸等为重点的风险评估与区划,编制风暴潮灾害应急疏散图和风险区划图,为合理布局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提供科学依据。

  

  本版撰稿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刘克岚 刘御芳

  (本版图片由市海洋与渔业局 象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