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0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津:一幅美丽奔放的运河风情画卷

  大运河北,南运河,天津三岔河口段一景。这里曾是天津最早的居民点、最早的水旱码头、最早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天津的发祥地和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摇篮。(周建平 摄)
  估衣街
  民间艺人制作杨柳青木版年画

  本报讯(记者陈朝霞)如果历史有记忆,它一定记得“运河载来的城市”天津。如果说在北京感受到的是中国大运河的古朴内敛和悠远历史,那么在全媒体行动第二站的天津,记者感受到的是大运河散发出的活力奔放和青春气息,见识了一幅现代都市运河风情画卷。那么我们顺着大运河滋养这座城市的方向,从源头忆起———

  三岔河口:见证了天津的发祥和繁荣

  三岔河口是天津的地标,中国大运河之京杭运河的南、北运河在这里与海河交汇,向东流入大海,这里成为南下、北上、东入海河的战略要津,也成为大运河南北漕运的中转码头,它见证了天津的发祥和繁荣。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朱阳介绍,早在金代,漕运就使三岔河口诞生了天津最早的军事堡垒直沽寨,元明清之后,三岔河口的漕运促进天津城市的成型。“天津运河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同时承载着河运和海运的功能,从宁波等南方来的漕粮船只可以从南运河到达三岔河口,也可以通过海运经海河在这里换成小船,经北运河将粮食等货物运往北京,三岔河口一带由此成了中国北方商品的集散和销售地。不难看出,没有运河、没有漕运就没有天津城市的形成、兴起与发展,运河才是天津真正的‘母亲河’,说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非常贴切。”

  持久的漕运不仅为天津带来了经济繁荣,也促进天津开放、融合与交流的文化特征。在三岔河口运河两岸,建于元朝的妈祖天后宫、建于明末清初的大悲禅院以及代表道教的玉皇阁、儒教的文庙、基督教的望海楼如今依旧屹立。“运河两岸,还有许多河神庙、龙王庙、妈祖天后宫等,其中妈祖文化就是通过运河海河联运,从宁波等南方地区传播而来的,运河培育了南北漕运、商贸、饮食、民俗、宗教、建筑、旅游等多种文化的繁荣,为天津留下了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历史积淀。”朱阳说。

  武清镇:幸福和谐的运河生活

  天津市区运河段有196公里,其中武清段是北运河进入北京的必经之路,称得上是“半天下财富悉经此路而进”,如今,这里建成了“北运河休闲旅游驿站”,朱阳告诉记者:“这是一个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运河保护典范的案例。”

  记者昨天来到大运河武清段“北运河休闲旅游驿站”,只见这里河水清清、杨柳依依,游船在碧波荡漾中漫游。岸上驿站的大片青草地上,分为垂钓园、花卉园、房车露营区、儿童游乐区康乾古驿站等多个区域,来这里欢度五一劳动节的市民或扎着帐篷临水而憩,或依着房车烧烤聊天,有人骑行运动、有人看书安静,一幅大运河与百姓生活水乳交融的画卷展现在记者面前。45岁的市民龚严根在租住的房车旁忙着整理行李。他对记者说:“运河旁碧水清流,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青青的草地,还有白杨在歌唱,人与大自然如此和谐,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运河生活,亲切闲适。”

  朱阳认为,大运河申遗是一项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普、休闲并举的事业,将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体验到大运河申遗带来的益处。据了解,除了休闲驿站,如今“夜游海河”已成为天津的旅游品牌,此外,天津还将在运河两岸普及慢行系统,并建立大运河旅游文化广场和专题性博物馆,天

  津市民和运河血脉相通的幸福生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杨柳青镇:运河孕育出的斑斓文化

  中国大运河不仅滋养了天津这座城市,而且孕育了大运河的多彩文化和民俗风情,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它的斑斓色彩和喜闻乐见的内容非常贴近老百姓。64岁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传人霍庆顺向记者介绍,它与其他年画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在雕版上印出墨色线条后,由人工一笔笔施彩描绘而成,“它融合画稿、勾线、刻版、套印、彩绘等多种工艺。”

  作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第六代传人,在运河里滚大的霍庆顺回忆起小时候的运河,“那时候运河上渔火点点、船来船往,一片繁华热闹。”他微笑着说,“南方优质的纸张和颜料等制作原材料通过漕运来到杨柳青镇,同时大运河南来北往的船只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没有大运河就没有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大运河孕育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如今,木版年画成了杨柳青镇的代名词。”

  霍庆顺告诉记者,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依靠运河的传播闻名全国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最多时有300多家作坊,镇上还有一条沿河大街,为年画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直接带动着杨柳青镇的旅游和经济。“现在,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4位,我还有二三十名学生,相信运河申遗带来的旅游等商机也会促进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发展。”

  宁波与天津相似的商脉和文脉

  中国大运河沿岸只有两座港口城市,就是一南一北的宁波与天津,除了河海相抱、城与港唇齿相依的共同特点外,两座城市因为元代以后大运河的漕粮海运建立了重要联系,同时孕育出相似的商脉和文脉。

  从与京杭运河的地理关系看,天津与北京、宁波与杭州的关系,在漕粮海运的过程中,有着相同的“京畿重镇”的地位。

  从航道与水利体系看,宁波与天津同样有着江、河、海交汇的自然条件,因势取舍连接着运河。天津城内有子牙河、月牙河、新开河、金钟河、卫津河等多条河流,宁波“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天津有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宁波有奉化江、姚江、甬江三江汇流的三江口,它们都是城市的发祥地,是各自城市繁荣发展的见证者。

  从城市街巷看,在绘制于1846年的《津门保甲图》上,标注的运河码头三岔河口附近各个街道的名称,有买针线的“针市街”、卖锅的“锅店街”、卖竹竿的“竹竿巷”、做服装生意的“估衣街”等。无独有偶,宁波作为大运河最南端出海口物资转运站,也有专门卖药材的“药行街”、曾被称为米行街的百丈路等。

  天津三岔河口岸边有建于元朝的妈祖天后宫,宁波也在三江口当年负责运河漕粮及南北贸易河海联运的主要管理机构安澜会馆旁,设立被称为“甬东天后宫”的庆安会馆,祀奉海神妈祖,祈祷航程平安。

  古代港口文明与航运文化在两座城市交相辉映,今天的天津和宁波都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展现着古老而又年轻、传统而又现代的独特魅力。   (陈朝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