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贵 深圳市统计局局长殷勇4月29日披露,该市201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113美元,超过台湾地区的21141美元,逼近韩国的25051美元(4月30日《第一财经日报》)。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高于12616美元,就算进入了高收入水平行列。深圳差不多超过了这个标准一倍,看起来是高收入地区无疑。可是当地的专家和居民并不认同,甚至还有“被富裕”的感觉。 数据与感觉有落差,是经常出现的现象,尤其是平均数。但“人均GDP”的“被富裕”,还有一些特别的原因。 我国GDP统计重复计算的因素占比不低。近10年来,各省区市GDP的总和,一直高于全国GDP的总量。2013年全国GDP总量是56.9万亿元,而31个省区市GDP的总和却达到63万亿元,高出10.7%。重复计算除去有意虚报之外,还有技术上的问题,如母公司的产值已在当地被统计,子公司的产值又被所在地统计一次。总量不准确,人均也不可能真实。 人均GDP=总GDP除以总人口。要使人均GDP真实,除了GDP总量必须准确之外,总人口数也不能有错。深圳计算人均GDP所使用的总人口数是“常住人口”,不包括流动人口。深圳是个发达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很大,如果把流动人口计算在内,人均GDP可能会少近一半。不把流动人口计入人均GDP的运算中,一是不公平,流动人口创造了巨额产值,统计成绩时却把他们剔除在外。二是夸大了平均值,给人以虚假的“富裕感”。 还有专家指出,我国三十多年的发展,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大约有三分之一的GDP是外资创造的。这部分由外资创造的GDP,中国人无法享受。深圳是经济特区,外资创造的GDP不要说比国内城市高许多,就是台湾地区和韩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也比深圳低。所以,以此作为居民的富裕标志,是要打一点折扣的。 此外,“人均GDP”高与市民“被富裕”落差的形成,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即我们的发展不是很科学,片面追求GDP的现象很普遍很严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跨过世行标准时,产业结构比较合理,收入分配和居民社会保障都很不错,公共产品供给充足,民众的富裕感是实实在在的。而我们的一些城市,人均GDP虽然达标甚至超标了,但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远低于国际通行的55%。如江苏昆山是人均GDP超标的县级城市,2011年人均GDP已经达到336132元,而同时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只有35190元,差不多只是前者的1/10。深圳201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53元,也只相当于人均GDP的1/3。 查看有关资料,让人有点吃惊。原来,全国进入“高收入”水平的城市,仅地级及以上的城市已经有42座。北京、上海、天津自然在列,无锡、苏州、杭州、宁波等一二线城市也不例外,甚至像烟台、舟山这样的三线城市,也“高收入”了,这不免让人产生“高收入”不太值钱的慨叹。 纵向比较,在同样的统计环境下,人均GDP逐年提高,也是好事,它至少反映了一部分现实。但我们切不可太把它当回事,更不能以此沾沾自喜,真以为我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超台逼韩”、已经“中等发达”了。有一个数据可以让某些因此头脑发热的人冷静下来:按照国际标准,我们还有1.5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