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港城人才·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06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蓝领”助推宁波“产业大车”

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本报记者 周琼 通讯员 任社

    从卖豆腐的小工,到汽修技师,再到4S店技术经理,14年间,河南人牛付军在宁波完成了这样的人生“三级跳”。

  牛付军正是宁波20余万高技能人才的缩影。政府买单提供培训,绩能并重、多渠道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的激励机制,在一系列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的共同发力下,近年来宁波市产业一线高技能工人人数大幅增加。截至2013年底,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3.4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由2009年的19%上升到24.8%,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年培养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记者从市人力社保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注重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相继建立覆盖所有工种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制度,将各行业工种纳入政府补贴项目。目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补贴标准在原有基础上平均提高57%。此外,还建立公共实训补贴和以师带徒补贴制度。

  同时,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基础、社会培训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也促进了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成长。目前我市拥有就业训练中心12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80家,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万余人次。而公共实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百校千企“三大服务平台”的建设,也使得不少产业工人得以在岗位上得到有效培养,岗位成才。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建立4家市级公共实训中心,2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而不断推进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自主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证书鉴定和“以赛代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使得符合我市实际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逐渐完善。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可依托90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对260个职业进行日常鉴定,同时,正探索在37家重点骨干企业实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试点工作、在职业院校实行学生职业资格认定工作等。

  除了政府、企业的着力培养,对高技能人才的各种配套激励政策,也成为我市诸多产业工人“岗位成才”的巨大驱动力。据了解,宁波市为紧缺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全省最高的岗位补贴金额。对在紧缺岗位从业、符合相关条件的技师、高级技师每月分别给予500元、1000元的政府岗位补贴,2013年为170余家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补贴近600万元。同时,不断健全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机制,对优秀高技能人才给予高达10万元的奖励金。同时指导企业合理确定技术工人起档工资标准,并实施向高技能人才倾斜的住房保障制度,企业一线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产业工人,均可比照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享受80平方米的住房待遇。

  在这些力道十足的“组合拳”下,我市大量产业工人正不断成长为高技能人才。这些技能不断提升的产业工人,已逐渐成为我市诸多企业的中坚力量,对宁波市产业的转型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油港轮驳公司的机修工人孙阿五研制的缸套,以每个4000元的价格取代了单价8万多元的进口产品;他研制的轴瓦以每片800元的价格取代了单价2万多元的“洋货”。据该公司统计,近年来,因孙阿五技术改造而产生的直接效益,已超过千万元。而在去年一年间,宁波市11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及发明创造48项,也为所在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