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创18个月新低 鲜菜猪肉跌价是主因,预计CPI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1.8%———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涨幅,创下近18个月来的新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重新回到“1时代”。专家认为,包括蔬菜、肉蛋类等农产品价格明显回落对物价下行贡献明显,预计CPI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解释说,4月份CPI同比涨幅回落较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去年4月份受“倒春寒”天气影响鲜菜价格大幅上涨,而今年4月份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高1.1℃,鲜菜价格同比下降7.9%,影响CPI同比下降0.2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受供大于求影响猪肉价格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4月份降幅为7.2%,影响CPI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 从更能反映价格变动最新情况的环比数据看,4月份鲜菜和猪肉价格下降合计影响CPI下降0.51个百分点,超过当月CPI环比总降幅(环比下降0.3%),是CPI环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猪肉价格近来一直在走低,以至于国家启动了收储。对此,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室主任牛犁分析指出,现在通过规模化养殖,猪肉的供应量上来了,原来三四年一个暴涨暴跌的大周期改变了。现在要注意保护养殖户的合理利益,避免肉价大跌、生产滑坡使得未来肉价大涨。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相信很快会取得成效。 “综合各种因素分析,未来物价仍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4月份的CPI同比涨幅可能是上半年的低点。”余秋梅判断。 物价是经济运行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的滞后反映。虽然4月份CPI同比涨幅的明显回落有特殊季节性因素,但近几个月CPI同比涨幅持续在2%上下运行,值得关注。 较低的CPI涨幅,为货币政策预调微调提供了较大空间。牛犁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等专家建议,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健大基调不变的前提下,在实际操作层面可略为宽松一些,适当增加对重点建设项目和实体经济的贷款支持,同时适当加大中央财政资金的下拨进度。但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最终要靠深化改革来实现。 PPI连续26个月负增长 显示相关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CPI的上游指标———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4月份同比下降2.0%。PPI月度数据同比下降的持续时间至此达到了26个月,加大企业经营的困难。钢铁、有色等行业出厂价格持续下降,表明相关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尚未得到有效化解,宏观经济始终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从百姓生活的角度看,物价涨幅温和是好事。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物价比较低迷反映的是总需求偏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待增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焦点热评 消费终端价格为何下不来? 在业内人士看来,农产品价格和终端消费品价格的背道而驰,搅动消费者对物价的感受,其中原因来自多个方面。 首先,流通领域的短板成为低菜价伤农却难惠民的症结。例如在上海批发市场上,猪肉价格每公斤还不到14元;市区的零售市场上,猪肉价格则多稳定在每斤15元。事实上,包括西红柿、黄瓜、菠菜等蔬菜,从批发到零售,价格也几乎翻了一倍。 其次,居民消费结构和心态的变化,也加速了生活成本的上升。 “去年还是每个4.2元的猕猴桃,今年超过6元。”居民林丽丽计算,一家三口每个月花在水果上的钱就超过1000元。不少居民反映,水果已经成为食品花费的主力军。事实上,4月鲜果价格上涨18.6%,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40个百分点。 刚做妈妈的王蕊则面临更大的负担:从月租金2000元的一室户换到月租金5000元的两室户;市价每袋200元左右的纸尿裤、每罐300元左右的奶粉,均用不到1个礼拜。“我们小两口省吃俭用,但还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 再次,以乳制品为代表的终端日用品,也呈现出涨价与变相涨价:出于对利润及市场培育的考虑,不少企业把大部分资源用于生产高端乳制品,导致市场上平价奶稀缺。“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要么只能选择价格较高的乳制品,每个月对应支出增多;要么只能减少消费。” (本报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