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12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泰安:缔造“大运河之心”

  第七站:泰安 下一站:济宁

    本报记者 陈朝霞

  这是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笔下“雄伟壮丽的大都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昨、前两天,“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来到山东省泰安市,在大雨中追寻虽然如今壮观与繁盛不再,但悠久历史和厚重积淀依旧在人们记忆中深藏的大运河“一城”、“一坝”的点点滴滴。

  一城:被水浒文化包围的东平古城

  泰安市东平县是一座千年古城,从元代开始,因扼京杭大运河要津,又是元杂剧重镇,因而它不仅成为华北政治、军事、经济重地,更居于文学艺术的中心地位。在此久居的金末元初大诗人元好问曾在《出东平》中写下“高城回首一长嗟”、“市声浩浩如欲沸”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当时东平的繁华盛景。

  进入东平,如今这里与北方寻常的县级城市一样,没有摩天大楼的时尚,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有的是平静悠然的生活节奏和朴实热情的百姓,大运河留给这座城市的记忆只能在历史遗存中追寻。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这里被水浒文化包围的浓浓氛围。

  县内的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它不仅是大运河的蓄水湖,也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遗存水域。元代东平籍戏曲家高文秀写的水浒戏,便很受欢迎。《水浒传》开头语“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蛟龙”,其中“蓼儿洼”就是东平湖的古称。

  在东平湖畔遥望聚义岛的戴庙镇土山村,村民赵华军告诉记者,相传水浒英雄勇战官军、杀富济贫,曾在这片水域中出没,梁山好汉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等七人智取生辰纲后,来到东平湖畔的聚义岛躲避官府缉拿。“晁盖死后葬于聚义岛,岛上现在还有晁盖墓。”他说,“附近的棘梁山还有‘宋江井’、‘宋江钟’、‘义军粮仓’等遗址呢。”

  赵华军还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作为大运河文化的一部分,现在东平正致力于打造“水浒文化”。“东平湖还建有湿地公园,东岸有水浒影视基地,要凭吊水浒英雄可到风光优美的聚义岛,想体验水浒故地的历史风貌和民俗人情,则可到六工山山寨和水寨,这里是新版《水浒》的拍摄地呢。”

  一坝:“大运河之心”戴村坝

  中国大运河(山东段)是大运河的核心,而位于东平县彭集镇南城子村的戴村坝则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坝”和“大运河之心”。

  在一路泥泞中颠簸后,记者来到戴村坝南端坝台,正值枯水期,不见波涛汹涌的“戴坝虎啸”盛景,举目眺望,长400多米的大坝视野开阔,像一条长龙横卧在大汶水和大清河之间。

  戴村坝博物馆负责人侯旭东热情地接待了记者,他详细介绍了这一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的前世今生。明朝初年,黄河决口,大运河淤塞不能通航,为保证帝国交通“生命线”畅通,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朱棣决定治理大运河,他命工部尚书宋礼疏通大运河,重点是山东段。而山东运河最大难题是水源问题,宋礼采用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设计方案,通过筑坝拦住大汶河和大清河抬高水位,再开挖小汶河,将大汶河水通过小汶河引入大运河最高处南旺,保证‘运河之脊’南旺水源充足,于是,运河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南北畅通无阻。“戴村坝工程建成后,大运河运量从元朝初年的不足10万石,到明朝中期最高年份的580万石,清代最高年份有800万石,这差不多是当时京城一年所需。”

  在戴村坝博物馆,记者参观了陈列的先人治河所用的工具,如硪(用人力砸地基或打桩等用的工具)、夯、石壮、车等,多为木、石制造,很难把这些简单的工具和这样伟大的工程联系在一起。侯旭东介绍:“修筑戴村坝征用16.5万民工,历时8年。当时没有钢筋,就采用密密麻麻的柏树打桩;没有水泥,则用糯米和杨树汁搅拌。坝面则用上万块条石,通过铁扣、铁栓等固定。从建成至今600年,任洪水千磨万击,虽经历了6次大修,至今仍铁扣紧锁,主体坚固如初。”

  侯旭东介绍,戴村坝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坝”,是因为它修建了三段坝分级漫水,科学蓄水,修建难度大,“其工程有三绝:一是在沙滩上用木桩筑坝,技术处理堪称一绝;二是“高一分毁坝,低一分水断”,科学设计又是一绝;三是一坝使运河兴国旺家500年,功能发挥也是一绝。它的建成为大运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和动力,犹如为人体提供新鲜血液的心脏,故被誉为‘大运河之心’。”

  侯旭东还透露,大运河复航计划正在进行中,2015年,从东平湖通过运河就可直达杭州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