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图为人民解放军第22军指战员经过灵桥时的情景 |
 |
宁波军民在中山路集会游行庆祝宁波解放 |
 |
被国民党飞机轰炸后的滨江路江厦街 |
前言: 65年前,1949年的5月25日,这一天,古老的宁波迎来了新生,犹如呱呱落地的婴儿,开始了新的成长与进步。 百废待兴的宁波,迎来了一个特殊而耀眼的群体———“南下干部”,他们冒着没有散尽的硝烟,背井离乡,跟随部队打过长江,一路南下,从此扎根在宁波。 铸剑为犁、改天换地,他们把一生的热血和智慧都浇灌在了宁波这片炽热的土地上。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再次重温属于我们这座城市的解放记忆。 南下·号角 平稳接管 早有准备 在很多“老宁波”的印象中,解放当天,宁波的城市接管很平稳,主城区没有遭受太大的破坏,许多文物古迹也得到了保护。城内秩序井然,人民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生产。这背后,有南下干部努力的身影。 早在“南下”途中,于山东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区)和安徽怀远县淮河沿岸休整时,入甬的、主要来自山东鲁中南区、渤海区的800多名南下干部就开始了紧张的学习集训。 在政治思想上,主要解决对形势任务的认识和坚定南下决心的问题;在政策业务上,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文件、城市工商业政策、入城守则和“约法八章”等文件;还针对性地学习了宁波地下党组织编写的《宁波概况》,了解、掌握宁波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风俗习惯、上层人物社会关系等情况。 5月底,南下干部与宁波当地坚持斗争的干部胜利会师后,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各按系统、整套接收、调查研究、逐渐改造”的接管方针,投入到了紧锣密鼓的接管建政工作当中。 据档案资料显示,宁波城市接管工作在解放初期的3个月内集中进行,截至8月,共接管国民党鄞县县党部、县政府、县参议会、县警察局、城区8个镇公所房产13.2万平方米,海关、税局、银行、公立学校、医院等76个单位,以及各类职员4500余人。 被接管的旧职人员中,官僚分子,一律清除;经济、医学、机械工程、大企业工厂等技术人才、专家及专门管理人才,原则上都留用;杂务人员,原则上留用。所有留用人员,都接受了思想教育。 南下·新生 政权建设 大展拳脚 宁波解放的第三天,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 刚解放的宁波,地方干部奇缺,军管会由22军抽调的292名干部、414名南下干部,以及165名宁波当地干部组成。 当时的军管会分政务部、文教部、公安部、军事部、财经部、工业部等部门。政务部、财经部以南下干部为主体。在政务部31人的名单中,南下干部22人;财经部197人,南下干部176人。 军管会中还有一个庞大的负责做宁波市属八镇工作的民运工作团,也是以南下干部为主体,124人的名单中,南下干部91人。 1949年5月29日,中共浙江省第二地方委员会(11月,浙江二地委改称中共宁波地方委员会)正式成立。在50人组成的二地委机关干部名单中,南下干部29人。 6月5日,浙江省第二区专员公署(11月,改称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专员公署)成立。在69人的专署干部名单中,南下干部20名。 宁波下属余姚、鄞县、奉化、镇海、定海等县,负责接管的主要也是南下干部。 为了恢复发展工业生产,加强对工厂企业的领导,在6月21日宁波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后,二地委组织部在原有接管工厂干部的基础上,从民运工作团抽调30人,在市内各个主要工厂企业成立工会筹建处。 为了配合宁象战役的开展,在7月8日二地委组织部拟定的41人的《象山县干部配备表》中,从民运工作团中抽调的就有21人。 鉴于贸易公司在恢复发展生产和稳定物价的重要作用和业务开展后面临的人手紧张的情况,除了财经部将接管海关的大部分干部调往贸易公司外,二地委组织部还将后期抵达的南下干部充实到贸易公司中。贸易公司中的南下干部人数由原先的21人增加到59人。 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处长胡国忠说,这批南下干部对于组织分配坚决服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克服语言不通、水土不服、饮食不适等困难,与22军和当地干部一起,面对解放初期宁波复杂的形势,共同承担起了建设新宁波的光荣任务。 南下·生活 条件艰苦 干劲十足 当时的南下干部称得上是公务员了。刚解放那会儿,这些公务员可都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刚开始,还只是菜品口味的适应问题,虽然很难吃上荤的,分量至少足。慢慢的,连许多最简单的蔬菜都没了踪影。”据时任军管会财经部总会计的李振敏回忆,后来只吃盐炒黄豆,萝卜干烧汤,有时连盘底都盖不严。大家吃黄豆时都不敢用勺子,只用筷子一粒粒夹。因为一勺子下去,别人就没得吃了。为了“改善生活”,他们领导还特意去酱油店买了许多腐乳来给大家下饭。 除了吃不好饭外,交通也是一个大问题。当时百废待举,整个政府大院不仅没有一辆小车,甚至一辆自行车也没有。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走路出去办公。白天,政府大院基本没人,大家都下乡做组织工作去了。到了晚上,政府大院一片灯火辉煌。大家一般都工作到晚上9点以后才休息,而且基本都睡在办公室,睡的是硬板凳,上面铺些稻草和棉布。 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所发津贴很少,同志们开玩笑说,买了肥皂就没钱剃头,剃了头就没钱买肥皂。很冷的冬天,也能发到一条被子,2斤半的旧棉花,盖着冷得不行,于是就有人将报纸垫在床单下御寒。 解放之初的宁波并不太平,头上常有敌机轰炸,地下有特务干扰,形势还很严峻。当时,苍水街一个才20岁出头的派出所杨所长,在追击土匪时被流弹击中,连一句话都来不及留给父母就走了。 在废墟上接过宁波城,意味着接下去的保卫宁波、建设宁波、繁荣宁波的工作将非常艰巨。当时的宁波破破烂烂,从江北到海曙都是破旧的民房。最高的建筑就是江北的工商银行,6层楼高,与天封塔、鼓楼成了当时宁波的三个最高点。大的工厂只有三家:和丰纱厂、面粉厂和发电厂。发电厂每天只能发几万度电。“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但当时的江厦街却已被蒋介石的飞机炸成一片瓦砾。 “但那时候,大家的工作热情非常高涨,建设新宁波的革命理想冲淡了生活上的艰苦。”李振敏回忆,当时军管会的工作包罗万象,无所不及,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根本没有什么作息时间。每天晚上都要集体开会,然后第二天分头执行。 南下·使命 百废待举 一心为民 解放之初,银元贩子投机倒把,物价飞涨,严重扰乱了市场。统一货币成了军管会财经部这批南下干部接管宁波的工作重点之一。 为了稳定物价,维持金融市场秩序,军管会采取种种措施打击银元投机,禁止银元买卖流通,取消银元市场。财经部的同事们几乎天天奔波在外,他们突击检查过许多当时著名的银楼,逮捕了不少奸商,手中经过的金条银元无数,都全额上缴了财政处,没有人动过分毫。 钱是个大事,取缔银元,还要发人民币收伪币。在军管会的不断努力下,在规定时间内,宁波共兑出人民币92万余元,初步确立起人民币的流通地位,市场物价也逐步稳定下来。 当时鼎鼎有名的和丰纱厂、恒丰布厂等企业,在南北干部的一次又一次动员下,陆续复工,百姓重新有了工作。 由于当时刚刚解放,社会形势尚不稳定,治安问题很多,南下干部除了稳定金融市场秩序外,积极参与到打击匪特、反轰炸以及支援解放舟山群岛的光荣事业中来,和当地干部、部队干部、广大人民群众一起,采取、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解散反动组织,肃清匪特,以维护社会治安。截至1949年8月底,共收容处理散兵游勇1881人,破获匪特案件53起,逮捕土匪特务358人。 开展剿匪斗争,以稳定农村的社会秩序。经过两年半的反复清剿,取得歼灭匪特1.16万的重大胜利,基本肃清了宁波地区的武装匪特。 在国民党敌机对宁波市区连续5个月的轰炸中,果断采取建立防空组织、整组救火队伍、救济受灾群众等应对措施,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夺取了反轰炸斗争的胜利,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为了保障解放军的粮食需求,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新解放区人民要“合理负担”的指示精神,成立筹粮委员会,短短几个月内就筹粮、借粮5000余万斤,超额完成筹粮1500万斤的指标。从而支援了宁象战役。 为了支援解放军早日解放舟山群岛,按照地委关于加强支前工作的紧急指示,成立战勤指挥部,下设公路部、船舶部、人力部、粮食部、器材部,统一指挥支前工作,还进一步提出了“部队进军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的口号。一个波澜壮阔的支前热潮在宁波地区兴起。 据宁波专员公署统计,在解放舟山群岛的战役中,全区参加支前的民兵和民工达166185名,船工4598名;征用海船479艘,内河民船1581艘,手拉车285辆,担架786副,船篷、舵、桨、橹等船具808件,麻袋12165只;运送粮食1869万公斤,柴草7352万公斤,其他军需物资75万公斤;抢运伤员1000多名,抢修公路42公里、机动炮道路14公里,加固可通载重汽车的木桥24座、码头4处。 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于1950年5月解放了舟山。舟山的解放,结束了宁波城乡遭受轰炸、海上遭受封锁的历史。此后,宁波开始进入一个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历史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