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产品占据宁波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2013年宁波出口机电产品357.9亿美元,占出口额的54.5%。近年来,已逐渐形成了以慈溪、余姚为中心的出口机电产业集聚区,产业快速发展也引起欧盟的高度关注。据统计,2011至2013年,欧盟对宁波出口产品发出通报179起,其中机电产品101起,占通报总数的56%,位居第一。经调查核实,确认产地为宁波的案例高达69起。 对2011至2013年的数据进行汇总,发现上述通报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涉及的产品大类和风险种类逐年递增。从2011年的四大类产品(灯具、低压电器、小家电和报警装置)以及三种风险(触电、火灾和烧伤)分别增加到2013年的七大类产品(新增阀门、园林工具和电压测试器)以及五种风险(新增窒息和人身伤害)。 二是质量管控不严成为产品不合格首要原因。2011至2013年,质量管控不严在总的不合格原因中所占比重依次为23.5%、40%和61.5%;而先天设计缺陷占比依次为52.9%、33.3%和23.1%。 通过调查和分析,导致通报呈现以上特点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由于功能不良引发间接风险的机电产品成为欧盟关注的新增风险点。区别于以往遭到欧盟常规通报的高风险商品,新增的案例中涉及的产品大多本身风险相对较低。但是,当这些产品出现功能不良时,由于其无法完成预定要求或及时、准确地发出预警,将有可能误导消费者遭受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因此,从最终造成的后果来看,此类“中、低风险”产品等同于高风险产品。如2013年一批输往克罗地亚的电压测试器遭到欧盟通报,理由为用户在白天用其测量电压时,无法看到指示灯的光,从而误判该处不带电,进而可能引发触电风险。 二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漏洞。从调查结果来看,质量管控不严包括原辅料不合格和装配不合格两方面,2013年两者导致的通报案例数持平。受到成本、汇率等要素持续上升的压力,部分企业不断压低外协件的采购价格,在进货过程中又缺乏对原辅材料进行检测的能力,只能针对数重量、外观等项目进行简单的感官检查。此外,部分企业流水线上的检测人员身兼数职,对基本的检测设备掌握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使得实际生产环节中对质量的把控“时有时无”。 欧盟地区是我市机电产品出口创汇最重要的传统市场之一,约占我市机电产品出口总货值的三成左右。面对日趋严峻的外贸形势,生产企业应牢固树立“质量、诚信、风险”三大意识,将提高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作为重要抓手,加强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切实应对好国外层出不穷的贸易壁垒。 一是提高产品质量,关注风险信息。及时收集并掌握进口国最新出台的法规和指令的有关内容,理解并吃透强制性标准中的各种技术要求。强化与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之间的合作,切实做好有关产品的设计、开发、检测和认证等工作。定期关注国外市场监管机构、检验检疫部门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布的质量安全风险信息,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二是增强质保能力,重视人员培训。通过定期委托第三方实验室对外协件进行测试等方式切实从源头杜绝质量问题的发生。同时积极参加检验检疫部门针对企业相关人员开展的管理水平提高培训班以及“机电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辅导等,重点关注在机电产品出口检验、检测中发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三是形成多方合力,破除贸易壁垒。企业作为被国外错误通报、退货和召回等形式的直接受害者,应积极参与到应对有关贸易壁垒的工作中来。将第一手的相关资料及时提交给地方政府、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由其定期汇总、分析有关产品受到欧盟误通报的情况,整理成文后形成专门报告反馈给欧盟,加强与其之间的对话沟通。 相关链接>>> 出口机电产品也要入乡随俗 不久前,余姚某机电企业1批货值5万多美元的应急灯因产品不适用而遭沙特阿拉伯客户全数退货。 经调查核实,该批应急灯退运原因为产品标识上标注的输入电压和频率分别为220伏、50赫兹,而沙特阿拉伯主要城市采用的民用交流电压分为127伏和220伏两种,但民用交流电源频率皆为60赫兹,产品上标注的50赫兹明显与当地实际不符,被当地海关查到强制退回,企业只能无奈接受退货。 为此提醒企业,出口家电产品也要入乡随俗,按照当地人文生活、市场习惯,生产符合当地标准的产品。例如向沙特出口的机电产品必须符合沙特标准局的质检标准要求,当地民用电力普遍同时使用127伏和220伏、频率为60赫兹的输入电压和频率。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的民用交流电源频率都是60赫兹,欧洲的是50赫兹,而我国的是50赫兹。(马 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