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盾构隧道施工 (照片由宁波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
|
地连墙建设 (照片由宁波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
本报记者 冯瑄 通讯员 徐昭 张晓庆 10年谋划,5年建设,宁波“地铁梦”即将成真! 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30多个技术专业,涉及20多个职能部门。这更是一项宁波有史以来单体规模最大的基础性设施工程,高技术、高风险、高难度、高关注度贯穿始终。 5年间,宁波轨道交通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体制机制,数千名建设者与沿线百姓合力克服施工组织、安全保障、房屋拆迁、管线迁移、交通疏解等诸多难题,实现了1号线一期工程的如期投运。 三大亮点看过来 人性化设计设施,便民更具“宁波味” 根据“以人为本、人文地铁”的理念,车站采用岛式车站,全线共设5个换乘站,最大程度方便乘客换乘。同时,在各车站周边设置公交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站和自行车停车位,力求“零换乘”。在每个车站,双向扶梯、公共卫生间、休息座椅、无障碍盲道等设施一应俱全。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首次引入商用运营商4G通信服务,实现高效网络服务。自动售检票系统兼容宁波甬城通功能。全线设全封闭声屏障1.9公里,在居民和商业等敏感地段设置减震降噪措施。车站装修结合地域特点以抽象艺术化的水流为文化载体贯穿全线,高架车站采用“扬帆起航”的造型,部分车站设置了映射宁波历史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墙。 技术攻关,打造创新性数字化轨道交通 5年建设中,1号线一期工程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其中“工程混凝土材料耐久性关键技术”,制造出抗渗、抗裂、体积稳定性优良的高耐久性混凝土,在工程实施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正线铺轨施工过程中引进了在高铁领域应用的CPⅢ控制网,轨道仪配套全站仪测量技术,实现轨道三维坐标的精确定位,提高轨道精度。1号线一期全线首次在国内实现三维管线综合设计,建立了完备的三维数字化信息档案。 首创“和谐共建”,结对沿线39个社区 为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市民生活、工作的影响,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与海曙、江东、鄞州三区政府联合组织开展了“共建文明和谐工程”活动,各标段施工单位及驻地项目部与17个街道、39个社区签订了共建责任书,与周边学校、银行、医院等24家单位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 合力攻坚破“六难” 施工组织难———盾构施工成功穿越 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贯穿城市最重要的商业和生活发展轴,经过天宁寺塔、鼓楼等文物古迹,穿越奉化江,面临施工技术、工程保障等多项难题,施工组织十分复杂。为此,宁波轨道交通的盾构区间全部采用通用环管片,错缝铺装,环环间设凹凸缝,在宁波软土的环境中第一次实现了大规模安全穿越。 安全保障难———15个地下车站无重大安全质量问题 宁波属于典型的软土地基,地下车站和区间隧道都是在高压缩性和易流变软土中开挖,是公认的全国土质最差的建设地铁的城市。 针对宁波高流变性软土深基坑的特点,1号线一期工程主体围护结构全部采用地连墙,厚度800厘米至1200厘米,支撑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严格控制结构变形。全线出土350万立方米,15个地下车站均无重大安全质量问题,周边环境稳定。 房屋拆迁难———35万平方米刷新“宁波速度” 1号线一期穿越市区黄金地段,房屋拆迁量大、政策处理难,涉及多方利益调整。拆迁总规模35万平方米,1000多户拆迁户。“以区为主、属地管理、市区联动”,推行阳光拆迁,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工程黄金地段拆迁刷新了“宁波速度”。90天,鼓楼站、大卿桥站签约、搬迁100%;80天,江厦桥东站、舟孟北路站拆迁完毕交地。 管线迁移难———大型导改406次 1号线一期工程涉及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7大类管线25家权属单位,管线纵横交错、种类繁多,其中大部分管线与民生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不少管线需要反复导改多次。5年间,1号线一期全线大型管线导改作业进行了406次。 交通疏解难———102次疏解排堵保畅 我市城市交通能力已近饱和,交通疏解组织十分复杂和困难。在1号线一期工程施工过程中,中山路、宁穿路沿线先后有11座桥梁要整幅或半幅拆除。海曙、江东、鄞州三区交警支队先后实施上百次、数千人次参与的交通疏解工作,最大限度排堵保畅。 人才引进难———“筑巢引凤”1484名运管人员全部到位 长期以来,宁波铁路以及轨道交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基础几乎是“空白”。5年来,宁波轨道交通集团公司不断借智引力、广开引才渠道,先后引进高级工程师74名、工程师102名、硕士研究生(含博士)27名,形成了强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目前1484名运营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已经全部到位。 2020年织就轨道交通网 根据规划,我市轨道交通线网以三江片为核心,跨越甬江、姚江和奉化江,把三江片、镇海片和北仑片连为一体,并沿着商业轴、水轴和公建轴形成放射状的轨道交通线网。 第一轮建设规划(2008年-2015年):先后建成1号线全线和2号线一期工程,形成轨道交通“十”字骨架,线路总长72.1公里,连接城市东西方向,将海曙区、江东区、东部新城、鄞州区及北仑连成一片,并衔接宁波对外的主要交通枢纽,如机场、火车站及大型客运场站。 其中2号线一期工程为西南-东北方向骨干线路,途经鄞州、海曙、江北、镇海4个行政区,串联了栎社国际机场、段塘客运中心站、铁路宁波站、三江片商业中心、汽车北站、宁波大学等交通枢纽、大型客流集散点和北高教园区。工程线路全长28.35公里,设车站22座,计划于2015年底通车试运营。 1号线二期工程穿越鄞州东部及北仑新区,线路全长约23.445公里,设车站9座,自西到东分别为邱隘站、五乡站、宝幢站、邬隘站、大碶站、松花江路站、中河路站、长江路站、霞浦站,计划2015年底通车试运营。 第二轮建设规划(2013年-2020年):建设3号线(线路全长25.86公里,设车站20座)、2号线二期(线路全长约10.05公里,共设车站6座)、4号线(线路全长约36.6公里,设车站25座)、5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约27.6公里,全线设车站22座),总规模100.1公里,总投资640.4亿元。 至2020年,宁波将基本建成5条运营线路,总长173公里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格局。 大事记 2003年12月,宁波市政府批准成立“宁波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2006年11月29日,宁波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建设轨道交通的决议》。 2008年8月12日,宁波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批,宁波成为第二批10个城市中首个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准的城市。 2008年12月18日,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 2009年2月13日,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方案通过专家审查,其中交通疏解方案为国内首创。 2009年6月26日,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面开工。 2009年10月20日,1号线一期第一个开挖的基坑———福明路站深基坑开始土方开挖。 2010年6月2日,宁波轨道交通集团公司分别与国内11所大中专院校签订轨道交通运营人才委培“订单”合同,轨道交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拉开序幕。 2010年8月20日,轨道交通首台盾构机“先锋1号”在福明路站始发。 2010年10月1日,1号线一期工程泽民站顺利封顶,成为首个全部主体结构完成封顶的车站。 2011年1月20日,福明路站至世纪大道站区间隧道双向贯通,这是首条双向贯通的区间隧道。 2011年12月6日,望春桥站车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1号线一期工程15个地下车站主体结构全部完工。 2012年3月6日,全线投资规模最大、综合施工体量最大的工程———天童庄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地上段工程开工。 2012年5月31日,首条下穿奉化江的轨道交通隧道(东门口-江厦桥东区间隧道)双向贯通。 2012年6月21日,1号线一期地下段隧道贯通,轨道铺设开始。 2012年9月20日,《宁波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2012年12月26日,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机电安装全面开始。 2013年7月22日,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地下段实现“电通”。 2013年8月19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首列列车运抵宁波。 2013年11月15日,第二轮建设规划《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获得国务院批准。 2014年1月1日,《宁波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2014年1月19日,1号线一期工程开始空载试运行,地下段实现车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