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吃过午餐,93岁的史德纯穿戴整齐准备出门,等待着赴一场五年之约。 5年前,也就是2009年,宁波地铁正式开建。在88岁寿宴上,与交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史德纯许下了一个心愿:希望有生之年坐一坐家门口的地铁。那天,孩子们就跟他约好,开通首日一定带他去试乘。 从东门口站坐电梯,顺着标志通过闸机,来到站台层候车。“很宽敞,很气派,赞足了。”老人慢慢地走着,不时地啧啧称赞。 “老人家,赶紧坐下。”登上地铁,车厢内不少市民给他让座。“交关舒服,比上海北京的地铁要宽敞。”老人笑着说。 史德纯是我市第一代交通人,解放后就在交通部门工作,一直从事公共交通机务管理。与大多数体验者看看热闹相比,老人家更看重内在的门道。“平时免费,高峰时段70岁以上老年人半价票的政策很合理。”老人说,一方面考虑到高峰期人多,老年人挤在里面不安全。另一方面鼓励与年轻人错时出行。 东门口上车,3分钟不到就到了下一站,半小时,就从东门口来到了望春桥,这样的速度,让老人惊呼“很快很快”。 或许只有经历了过程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变化带来的冲击。“我第一次乘地铁是1986年,去北京探亲。那时宁波公交不发达,建地铁想都不敢想。”坐在飞速前行的车厢里,老人开始道“老古”:“最早的公交线1956年开通,车子是货车改建的,还是一位女司机开了首趟车。那时候最长的线路是3路,从东门口到百丈路。现在回忆起来,真叫小宁波。” 尽管已90多岁,老人天天看报了解时事,尤其关注各地交通建设。“上海地铁网络密集,换乘最方便;武汉通地铁较早,但是空间太狭窄。杭州地铁没有坐过,但是看报道周末很拥挤。” 鼓楼站到了,老人特地去商业层转了转。“将来商店开起来,中山路上下更热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