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2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种粮“后进生”的变化

翁杰 林幼娟

  人物名片

  周国光 鄞州区高桥镇种粮大户

  今年52岁的鄞州高桥镇种粮大户周国光种粮已有30多年,曾多次获得宁波市优秀种粮大户称号。可是,这个如今承包了350亩地的种粮好手以前是不愿相信科技的种粮“后进生”。 

  2010年春天,区农技人员运用技术检测发现,周国光的小麦田营养不足,就建议他再给麦苗补施一次肥料。周国光对这些文绉绉的农技人员给出的建议不屑一顾,还和他们呛声:“我从16岁就开始种地,和庄稼打了这么多年交道,难道还需要你们这些坐办公室的来指导?” 

  结果,听从农技人员指导、科学施肥的大户当年都喜获丰收,而周国光家的小麦由于养分不足导致有效穗下降,产量远不如其他农户。尽管如此,老周固执地认为,这只是巧合罢了,自己靠着经验种地的路子没问题。 

  小麦收割后,周国光听说新品种水稻“甬优12”产量高,决定尝试种植,却一时雇不到人工无法插秧。老周也不着急,觉得晚几天插秧不碍事。区农技人员得知此事后,催他尽快插秧,以免影响产量。老周仍然没把农技人员的话当回事儿,一直拖了一个多月。结果,当年老周的水稻田亩产只有500多公斤,比“甬优12”的平均产量足足少了100多公斤。 

  吃了两次苦头,周国光开始明白,科技种田不是农技人员忽悠人的花架子。第二年,每当农技人员来村里指导技术,老周总会和其他农户一起前去学习。技术加上经验,这一年老周的小麦长势喜人。可是,临近小麦成熟的时候,他又犯了糊涂。农技人员劝他尽量赶在大雨之前收割小麦,他对此充耳不闻,导致近500亩小麦丰产不丰收。 

  自己凭经验种地一连受挫,让周国光对农技人员的态度彻底转变。现在,他不仅主动邀请农技人员来田里指导,和农技人员交流时还总带着一本小本子,把他们的话一句句记下来。去年,尽管受到强台风影响,周国光的超级稻平均亩产仍达到800公斤。 

  从一个种粮“后进生”,到宁波市的种粮大户,周边的农民听说了周国光的事迹,都来向他取经求教。老周告诉乡亲们:“咱农民要把田种好,关键还是要学好、用好科学技术。” 

  【点睛】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凡事不相信科学、不依靠技术,就会走弯路。每个人的禀赋不一样,对科学技术的掌握能力也不一样,但即使是门外汉,也可以依靠科技成就事业。经验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只有善于更新观念,敢于革经验的命,与时俱进,才会取得新成就,获得新发展。种田如此,其他行业也一样。(杨继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