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26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阳:道口古镇活色生香的生活画卷

  图为道口古镇的古城墙。(胡龙召 摄)
  图为道口古镇百年茶馆主人缑金玉。
  (胡龙召 摄)

  第十三站:安阳 下一站:商丘

    本报记者 陈朝霞

  提起安阳,人们就会想到距今3300多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而作为大运河主要的漕运节点,安阳境内的道口古镇从隋代以后成为繁忙的水陆码头,前、昨两日,“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来到第十三站安阳,领略了千年运河古镇道口镇活色生香的生活画卷。

  忆昔日古镇繁华

  安阳境内的大运河流经滑县、汤阴、内黄三县,其中滑县道口镇本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古渡口,隋炀帝疏浚大运河时开挖永济渠(今卫河)后,道口作为漕运要道,发展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码头和商贸集镇。

  滑县大运河申遗指挥部成员王国鸿告诉记者:“1800年来,大运河滑县段没有经过人为改道,到上世纪70年代断航,一直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说起自己的家乡,王国鸿充满激情,“运河是道口镇的母亲河,它催生了道口镇的繁华。”

  记者来到道口古镇,沿着又是堤岸的古城墙漫步,立刻感受到了古镇弥漫的沧桑气息。城墙旁3000多米长的老街紧挨着运河,典型明清风格的青瓦木门楼布满街道。在破败的门楼前,三三两两的居民围坐着聊天,整条街上除了小狗来回奔跑,不见匆匆的行人。

  64岁的居民孙玉盃追忆着往日的热闹,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古镇上曾有10个码头,当街店铺林立,粮行、花行、磨坊、绸缎行、糕点铺、钱庄、酒楼、澡堂等应有尽有,“每天船主从停靠在码头的船上卸下货物到镇上卖,镇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走进76岁的缑金玉大娘开的茶馆,里面坐满了喝茶的、聊天的、搓麻将的居民,让人感到屋内屋外两重天。缑金玉指着墙角橱内整齐摆放的茶具告诉记者:“我爸是运河上拉货的,他开了茶馆,取名‘文明茶馆’,我妈100岁去世时我继承茶馆,到现在茶馆开了100多年了,这些茶具也有100多年历史了。”她说自己的这个茶馆见证了道口的繁华,“过去船只从大天津开到我们这‘小天津’来,船上卸货时,船主就来我家的茶馆喝茶;镇上还有戏班子,每次学员去旁边运河口吊嗓子时,老师也在茶馆喝茶。茶馆生意可好了。”

  “如今古镇保留了明清时老建筑1200间左右,我们将在保持古镇的原真性上继续努力。”王国鸿告诉记者。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运河,南北文化的交融在道口体现得特别明显,催生了道口丰富多彩的非遗,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创始于清顺治年间的“道口烧鸡”。“道口烧鸡制作技艺已列入省级非遗,它有‘型、色、味、熟烂’四绝。过去‘义兴张’烧鸡老铺就在老街的街口,如今这里矗立着道口烧鸡‘先祖’张炳的铜像。”王国鸿介绍。

  在道口运河历史文化展馆,记者看见了一些精美的茶器、酒器等锡器,王国鸿介绍:“锡器也是道口镇引以为豪的一项非遗,它源自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洪洞县刘老艺人在道口开设‘同太’号锡店,他广收徒弟,从此道口锡器店越开越多,这一时期道口被称为‘锡都’,道口锡器还曾荣获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上世纪30年代,道口镇仅北街就有9家锡器店铺。”

  道口民间艺人秦竹林的绢艺《蝈蝈白菜》也陈列在文化馆,这件用绢制作出的作品栩栩如生,几可乱真,“秦氏绢艺始于明崇祯年间,距今有400多年历史,其作品曾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王国鸿告知。

  说起家乡的文化,王国鸿滔滔不绝,“滑县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其中滑县大平调、大弦戏、二夹弦、罗卷戏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起源于唐朝的滑县木板年画颜色艳丽,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销售区域远至关外,滑县成为北方年画中心,如今它也是国家级非遗;还有道口背阁、抬阁、高跷、花车等20余种表演形式,风格独特,已列入省级非遗。”

  行程过半 读者关注

  本报讯(记者陈朝霞)从华北平原至中原腹地,从京杭大运河至隋唐运河后,“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依次采访了北京、天津,河北沧州、衡水,山东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河南洛阳、郑州、鹤壁、安阳十三座城市,至昨天行程过半,发稿10余篇,受到读者的关注。

  在中国大运河沿岸一个月的南北奔波采访中,诸多宁波元素,如在北京的宁波名人事迹,天津和宁波作为运河城市的诸多相似之处,浙东学术代表人物王阳明在河南浚县的足迹等,得到了充分挖掘。

  在山东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指出宁波在中国大运河中的地位:“如果说内陆城市聊城是大运河‘进京的最后一道关卡’,那么海港城市宁波则是对外交流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举例,明嘉靖年间,日本高僧策彦周良两度入明朝贡,就是在宁波登陆,进入浙东运河,再通过京杭运河入京城的,他的《入明记》详细地介绍了在中国的经历;明弘治元年(1488年),朝鲜人崔溥在海上出差遇难漂至台州,被救后也是经宁波沿浙东运河北上京城,北返归国的,他的《漂海录》也详细记载了京杭运河沿岸的航运和城镇繁华盛况。

  在河南郑州,郑州市文物管理局文物专家、大运河申遗项目顾问张振明形象地比喻宁波在中国大运河地理位置。“郑州隋唐大运河通向江南的通济渠的渠首,宁波是通济渠连接浙东运河最南端的出海口,所以我在运河首,你在运河尾。”

  许多读者表达了对此次行动的关注。鄞州读者龚成来信告诉记者,报道非常精彩,他和朋友争相传看,他建议将系列报道编辑出版成书,同时可增加一些大运河沿岸自然风光、人文故事及名胜古迹、交通走向等信息,“因为喜欢并关注这一内容的读者太多了。”

  还有新宁波人在看到记者对其家乡运河的采访时也表示惊喜,网友“向日葵”说:“你们报道的古镇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我居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运河边,你们的报道给我上了家乡人文历史这一课。”

  接下来,“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行程还将继续采访河南商丘,安徽淮北、宿州,江苏宿迁、淮安、扬州、常州、无锡、苏州,浙江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十四座运河沿岸城市,于6月底结束本次采访活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