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开放型经济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2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点开发区域踏上转型提升新征程

高新区智慧之光

余姚科创中心

注塑车间

  宁波市重点开发区域三年行动计划

  2013年度工作先进单位

  A类重点区域

  第一名: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二名:

  宁波杭州湾新区(慈溪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三名:

  宁波国家高新区

  第四名: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B类重点区域

  第一名:

  余姚经济开发区

  第二名:

  宁海经济开发区

  第三名:

  奉化经济开发区

  第四名:

  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

  2013年度“成绩单”

  201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工作机制合力推进重点开发区域建设若干意见》,对全市重点开发区域实行统筹管理,正式启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一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点区域建设目标要求,合力推进重点开发区域提升发展,全市重点开发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总体上均超过全市平均增幅。

  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13年,全市重点开发区域完成GDP 2208.5亿元,同比增长13%,高于全市平均增幅4.9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额的3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70.4亿元,增长26.3%,高于全市平均增幅8.3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额的43%;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9.2亿元,增长15.9%,高于全市平均增幅8.4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额的32%。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13年,全市重点开发区域实际利用外资21.9亿美元,实际利用市外内资359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66.8%、63.0%。

  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各重点开发区域依托自身基础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取得初步成效,如宁波保税区建成了浙江省最大的进口食品、葡萄酒市场,梅山保税港区类金融企业数量和规模居全省前列。

  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各重点开发区域根据自身特色,主动出击,出实招出新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如余姚开发区引人才促转型,宁海开发区借外力促转型,宁波国家高新区以研发促转型。

  产城融合有新进展。各重点开发区域把工业化城镇化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单一的建区向综合造城转变。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84年10月成立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艰苦创业,在开放创新、产业转型和产城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全省、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基地、利用外资的平台载体、产业发展的集聚高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区域。

  依托九大产业功能区和“一区三城”全域城市化建设,开发区推动实施总投资超1200亿元的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超1500亿元的重大前期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的重大招商突破项目和新增年产值超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建设项目等“四个超千亿”计划。2013年,LNG接收站二期、弘讯伺服电机等20个重点项目新开工,全年完成重大项目投资248亿元。

  同时,围绕加快实现开发区由单一产业功能区向产城联动的综合型城区发展转型,加快推进“一区三城”的全域城市化建设。

  2013年,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5.3亿元,同比增长1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0.11亿元,增长15.2%;;外贸进出口总额19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45亿美元。

  宁波杭州湾新区:大项目带动大产业

  作为省市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大平台,宁波杭州湾新区肩负着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新兴增长极的重要使命。成立4年来,新区始终围绕“积极培育主导大产业,合力推进区域大发展”这一主线,坚持以大产业规划为先导,以大招商为动力,以项目为目标,通过大项目带动培育大产业,开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4年来,新区共引进各类优质项目175个,其中超亿元以上项目113个,超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超100亿元以上项目6个,特别是以上海大众、世纪金源为代表的重大项目促进了新区产业的迅速提升和城市面貌的迅速改变。

  突出大产业规划引导。去年,新区进一步明确了“2+3+1”主导产业发展方向:“2”就是要培育汽车和通用航空两大千亿级产业,“3”就是要培育新材料、智能电气、高端装备三个百亿级产业,“1”就是要培育一个年客流量超千万人次的休闲旅游目的地,跨越式发展文化休闲和生命健康产业。

  实施大招商引领。新区紧盯世界500强、大型跨国公司、大型央企以及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招商,还引进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招商,与高力国际、PAC、戴德良行等48家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建立了联系,密切跟踪行业动态和跨国企业投资动向。

  宁波国家高新区:打造科技创新大平台

  2013年,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实现公共财政收入41.5亿元,同比增长19.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亿元,增长38%;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亿元,增长12.5%。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全国105家国家级高新区评价中,宁波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升至第19位。

  加快创新要素集聚。近年来,高新区不断加快推进科技、人才、资本等“三大特区”建设,组建了中国宁波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了“宁波投资广场”和“天使投资人俱乐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高新区谋划建设了研发园、智慧园、国际智慧物流产业园、软件园、创业园、检测认证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九大创新发展平台,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具体包括:以高新区为核心依托建设新材料科技城;积极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有效发挥“宁波创新港”的技术辐射扩散作用;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宁波企业开展技术合作1100余项,合同金额超10亿元,累计服务企业超过2000家。

  宁波石化开发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作为我市石化产业的主要集聚地,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经济高增长所带来的生态压力也日益显现。为此,宁波石化开发区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加快推进园区生态化建设,全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通过对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定位和园区产业用地现状的分析,宁波石化开发区以石化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做好“减法、优化、加法”三篇文章。目前,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5亿元,重点完成了集中供热、化工管廊、码头仓储、污水处理、废弃物综合处理及消防大队、天然气门站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源头控制,选商选资促主导产业发展。园区优先选取清洁生产水平高、工艺成熟、污染排放小、风险等级和能耗低的企业或项目,要求企业生产工艺必须处于国际一流或国内领先水平。

  通过三年的生态化建设,2013年宁波石化开发区的工业总产值比2011年增长5.2%,而VOCs排放量却下降了7.62%,大大提升了园区的生态环境。

  余姚经济开发区:招商创新带来聚合效应

  余姚经济开发区创新招商引资手段,强化协调服务,连续四年雄居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第一名。2013年,开发区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6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4个;合同外资4.4亿美元,实到外资2.8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0%和12%。

  主动出击,不守株待兔。去年,在北京举行的“央企合作恳谈会”上,开发区两家企业分别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达成合作,项目总投资达到3.3亿元。

  瞄准靶心,不遍地撒网。锁定开发区各大新兴和特色产业,组建专业招商团队,着力在精细化招商和产业链招商上下功夫。以专业园区为载体开展精准招商,如汽配招商中心成功引进全球汽配百强企业玛汀瑞尔公司投资的汽车铝合金前侧支架项目。同时,立足现有模具、小家电、电子信息等产业基础,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开展链式招商。

  余姚经济开发区还在国内率先实行“模拟审批”服务制度,创造性地将审批提速视线转移到项目窗口外、土地出让前。目前,开发区累计有36个项目进入模拟审批程序,投资总额达到125亿元,项目开工时间较以往平均提前8个月左右。

  宁海经济开发区:建设国际合作园区

  近年来,宁海经济开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开发建设理念,不断探索和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以此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为加强产业集群规划,开发区委托新加坡裕廊国际编制了《浙江宁海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概念规划》,把产业集群规划与开发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在开发区内规划建设“国别园”,即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中设立中欧汽配创业园和中瑞汽配创业园,打造集中小企业科研、办公、展示、制造、职工生活于一体的适合中外企业“拎包入住”的创业园。

  目前,开发区已与英诺瓦特姆科技园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创了我市开发园区与欧洲产业园区合作的先例。积极谋划设立中瑞PTC(生产技术中心),拉近中瑞双方交流合作距离,搭建开发区招商引智工作平台,实现单纯的项目招商向研发、人才、技术、管理等全方位合作转变。

  开发区还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商业协会网站实现链接,在网站上建立合作项目专页,定期发布各类合作和需求信息,并落实专人负责联系、跟进,以促进两地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建好先行区

  当好排头兵

  重点开发区域在全市经济增长、对外开放和转型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必须建好先行区,当好排头兵。要按照“扩总量、促增量、提质量”要求,加快转型提升发展步伐,提高转型提升发展实效,以更实更高的发展成效有力支撑城市经济跨上新台阶。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担当、形成合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发展规划体系,优化环境、提高效率,确保重点开发区域转型提升发展落到实处。

  ———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子跃 

  抓住新机遇

  打造新平台

  2014年是重点开发区域三年行动计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牢牢抓住产业发展的新机遇,科学谋划全年的重点工作。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机制体制,积极借鉴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大力推进开放型经济新平台建设。抓好“招大、引强、选优”工作,力争成为全市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加快园区整合提升和产业错位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副市长洪嘉祥 

  奉化经济开发区:

  “千人”创业园

  集约利用土地

  作为奉化工业经济的主阵地,奉化经济开发区围绕招商引资、规划建设配套、企业管理服务等重点工作,取得了不错业绩。2013年,开发区母体(三横区块、竹产业工业园、尚桥科技工业园)工业企业实现销售额87.03亿元,同比增长6.1%;实现税收6.49亿元,增长52.3%。其中,上亿企业达到20家。

  面对越来越稀缺的土地资源,近年来开发区新推出了占地面积很小的“千人”创业园和波导孵化产业基地,并于2013年正式投入运营。其中,“千人”创业园已引进生产性服务类项目11个。波导孵化基地于去年7月上旬全部出租,进驻的4家科技型企业全部达产后可实现产值6亿元。

  去年,奉化还对开发区管委会机构配置和人员安排作了较大调整,形成了“一办四局两中心”的机构配置,新增了企业项目立项、环保初评等行政审批职权,为企业办事提供了新的环境。

  受益于优良的投资环境,2013年,开发区共引进项目39个(新批项目22个,增资项目17个),总注册资金13.6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295万美元,引进宁波市外境内资金5.13亿元。

  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

  向省级高新园区

  稳步迈进

  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于2011年8月正式开园,是宁波国家高新区首批“一区多园”专业园、宁波新材料科技城首批延伸区、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开园2年多来,已有一大批优质项目落户园区,其中以长阳科技、激智科技及惠之星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型膜材料产业体系逐步成型。

  2013年是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起始年。这一年,园区充分利用现有产业链招商,在长阳科技和其董事长金亚东博士的推动下,成功与台湾捷晟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投资合作意向,并在浙洽会上签约。

  目前,高端产业综合体项目———“联东U谷·宁波国际企业港”已开工建设,该项目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工业地产运营商联东集团入驻浙江省的首个项目,打造成聚合生产制造、研发设计基地、中试成果转化基地、企业总部、产品展示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都市型产业集聚地。

  今年,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将主攻平台打造和品牌形象提升,努力把园区打造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园区。

  本版文/图 俞永均 赵一兵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