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3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晓红:用笔传递生活的美好

本报记者 冯小平 通讯员 龚艺群 刘盈蓉

  图为写作爱好者张晓红。(刘盈蓉 摄)

  “只要拿起笔,就什么烦恼也没了,就会有一种激情……”家住北仑大碶街道虞家弄的张晓红说。这位62岁满头银发的老人端坐在旧书桌前,前面放着一支笔、一沓格字纸,如果不站起来,很难发现老人竟然下肢残疾。

  书桌上摆满了书籍和手稿。“年轻时每天四五个小时坐在书桌前,不是写字就是看书。”张晓红说,“现在年纪大了,高血压、心脏病……身体越来越不好,但每天还是坚持写一会儿,一天不写就感觉少了什么。”

  回忆起小时候,张晓红一副自豪的神情:“读小学时我作文好,老师常夸我。不过当时家里条件不好,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以致后来高度近视,还有视网膜脱落症状。”

  小学四年级时,张晓红以一个同学拾金不昧的例子为素材写了一个剧本。剧本经同学排练演出后火了,被邀请去各地演出,“编剧张晓红”被大家刮目相看。张晓红说,正是这个小剧本,点燃了她坚持写作的激情。

  张晓红8个月大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腰部以下残疾,读小学时都是家人背着或者抱着去学校的。由于家里条件差等原因,她小学还没毕业就辍学回家了。

  但是张晓红一直坚持写作,日记、散文、随笔、小剧本……各种文体都有涉猎。为了提高写作能力,省吃俭用的她每年要订8份报刊。眼睛不好,不能看电视用电脑,于是听广播也成了她提高写作水平的路径。有了灵感,她先一字一句在纸上写,反复修改后再抄到格字纸上,最后请别人输入电脑发出去。同样一篇稿子,她要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结婚成家后,丈夫常常骑着三轮车,带张晓红去外面捕捉创作灵感。“有了他的支持,我更有信心坚持写作。”张晓红对丈夫充满了感激。

  “叶予之”是张晓红投稿用的笔名。她说现在以写散文为主,内容大都带些怀旧,“我觉得应该留一些东西给年轻人,让他们体会到现在生活中的美好。”

  40多年来,张晓红笔耕不辍,在《东海》、《宁波晚报》以及北仑当地的报刊杂志上,共发表了60多篇散文、民间故事、小小说等,还在一些征文竞赛中得过奖。“我有个愿望,就是将来能出一本书,为此我还得勤奋地写呀!”张晓红说,很多事情只要咬咬牙,就能撑过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