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宿迁段繁忙的景象。(胡龙召 摄) |
|
龙王庙行宫乾隆御碑亭。(胡龙召 摄) |
第十七站:宿迁 下一站:淮安 这里有比河姆渡文化早2000年的顺山集遗址;这里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生地;有乾隆六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的龙王庙行宫;有千里运河第一家———京杭大运河宿迁段水上服务区;在民间传说中,这里因为水患严重需要一夜之间迁城,故名“宿迁”。“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第十七站来到江苏宿迁,我们的行程从隋唐大运河进入了京杭大运河。 宿迁境内运河道长112公里,素有苏北的“黄金水道”之称,其中穿越市区的中运河城区段长16公里,历史上曾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繁荣宿迁商贸流通,富集生产要素,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段运河又称为中运河,从开河到现在一直很繁忙。”宿迁市龙王庙行宫文物管理所的高金伟告诉我们。 黄河夺泗入淮后,宿迁以黄济运,但由于黄水善决、善淤、善徙,加之水阔浪急,过往船只事故频发,康熙年间开通了中运河,宿迁延续了作为运河重地的历史。运河边上的皂河古镇上,有康熙下令建造的龙王庙。乾隆下江南重写庙名“敕造安澜龙王庙”,告诉后人他爷爷建庙是为了供奉水神,治理洪灾,造福百姓。 高金伟说,建造龙王庙行宫的的材料都是走水路,御碑亭12根长短粗细一致的柱子、条石等通过大运河运到皂河古镇。“乾隆爱听当地的柳琴戏,每次住在龙王庙行宫都要看,如今还保留着古戏台,每逢节假日,龙王庙行宫文物管理所所属剧团为游客表演《秦香莲》、《苍天剑》等戏。” 运河宿迁段的繁忙造就许多大商人。陈家大院原是骆马湖马老太爷的私宅,后来卖给了靠漕运发家的山东商人陈永茂,这个原有90多间房的建筑群内设有漕运仓库。从东南角的炮楼出门就是京杭大运河,一抬眼就是壮观的景象,两边望过去都是连绵看不到头的船只。“大运河以前最主要的是运粮食,现在增加了沙子、焦炭。大运河在当年繁荣了这一带的经济,现在也一样。如今,很多船家要在皂河镇补给,使得我们这里的物价比其他地方高。”高金伟介绍。 在宿迁,很多人家里有船,而运河沿岸有大大小小的船厂几十家。马幸福的太爷爷辈从山东逃荒来到皂河,“那时没船就种地,过了很多年。”他家的船只随着时代更换,“最早买的是十几吨的木船,后来换成水泥船用了20多年,2006年水泥船被淘汰换成钢船。”他告诉我们,2015年的计划是换大的钢船。在皂河古镇开了家饭馆的马幸福计划着未来。 新闻链接 “舌尖”上的黄狗猪头肉 宿迁名菜“黄狗猪头肉”是从乾隆下江南时得名的,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今年因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更是名声大噪。当时,宿豫县城名厨黄德小名黄狗,制猪头肉很有名气。传乾隆皇帝巡视江南途经宿豫,地方官吏命黄德烹制,乾隆吃了一块觉得味美可口,一连吃了好几块。就让人把黄德叫到跟前问:“你叫什么名字,这菜是谁做的?”黄德心里一慌把大名忘了,说:“小人叫黄狗。猪头肉是俺亲自做的。”乾隆一听,点头赞道:“黄狗猪头肉,酥口嫩烂香,味纯而不腻,海内美名扬。”受到乾隆皇帝赞誉,此菜从此名声大振。自乾隆皇帝品尝后,黄德将其吃剩的肉汤倒入新烹制的猪头肉汤中,如此每天将肉汤留下一碗掺进新汤,世代相袭。又因黄德乳名小狗。故称“乾隆老汤”或“黄狗猪头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