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国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0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海外公民:

如何保障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

  一段时间以来,相继发生的中国公民海外安全事件一再刺痛人们神经。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个月来,涉及中国海外公民的安全事件就有六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公民走向海外,如何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人身安全?

  安全事故频发

  来自外交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内地居民出入境人次连续4年以年均1000万的数量增长,目前已有2万多家中资企业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一边是中国公民“走出去”步伐加快,一边是安全事故相继发生,表明中国公民海外安全保护与其人口流动规模不相匹配。

  在发生战争等特殊情况下,中国政府动用国家力量大规模撤侨或接回相关人员的效率可圈可点。但从整体看,中国的领事保护能力还较为薄弱。

  专家分析,中国公民海外安全事件分为三类:一类是地缘政治紧张,海上通道摩擦,越来越多的中国远洋渔船分布在海上,增加了来自海盗和外国极端势力威胁的风险系数;一类是当地内斗及恐怖主义“殃及池鱼”。例如,5月20日,一名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遭绑架,塔利班组织要求置换被政府关押的同伴;还有一类是因为部分国人喜欢炫富,成为被绑架和抢劫的对象。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庆功认为,与过去相比,近期安全事件由针对中国机构和公司转向个人,由战乱地区为主转向发达国家的街头巷尾,特别是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增加,导致意外事故和纠纷增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落实外交为民理念,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今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尼日利亚和安哥拉访问期间,多次强调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问题,指出“民生是头等大事。” 

  亟待加强防范

  “咱们最好别见面!”一位中国领事官员在新年祝福中说。因为要与领事官员见面,就意味着可能在境外“摊上事儿”了。

  随着中国公民赴海外人数增多,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工作成几何级数增加。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黄屏介绍,2013年,每位中国驻外使领馆领事官员要服务超过20万人次出境中国公民,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和驻外使领馆每年处理各类领保案件近4万起。

  分析人士指出,时间、空间、主权、法律等各种因素限制了跨国干预,加上各国在安全事件处理能力上的差距,使海外安全事件的处理效率和结果不能尽如人意。因此,从官方到民间,有必要构建更加完备的公民海外安全网。

  “不能等风险到眼前了才应对,其实更多的功课应当做在出境之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王泰平说,“从频繁发生的安全事件可以看出,我们在防患未然方面还有不少短板。”

  在战乱地区驻扎了7年的中国葛洲坝集团赤道几内亚分公司总经理李国民对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我国很多在海外的分公司安保措施不到位,特别是防风险意识淡薄,安保措施费用只占运行成本的1%。一旦遇到突发袭击,就相当于裸露在地表的鸡蛋,相当危险。”  

  “事先做好风险防护预案也很重要。”黄屏说,比如获取中国使领馆24小时领事保护电话;尊重当地民众在行为、衣着、饮食、拍照等方面的风俗和禁忌等。

  海外维权需综合改革

  “一国公民的海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延伸。”王泰平说,比如公民在海外遇到风险,谁去谈判、谁去营救、谁负责赔偿,应当有一套严密的规则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流程。

  李庆功建议,应当尽快建立健全中国公民海外安全的司法保障体系。如出台“中国海外公民安全法”,从法律上明确中国公民海外安全保护的内容及方式,包括在需要国内政府协调或舰船、飞机出动时,明确各方权责,尽快实施救援。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专家卢建平认为,涉及两国沟通、协商、谈判,需要遵守国际法、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因此,出台相关保护公民海外安全的法律,最大意义在于调配中国自己的力量应对这一类问题。

  “维护中国公民海外合法权益特别是人身安全,不但是一个国家的责任,也是国家形象和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有待于政府方面更加积极主动,提供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卢建平说。

  (据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