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北仑第二集装箱码头分公司员工开工场景。(王士杰 摄) |
在我们北仑第二集装箱码头分公司的码头岸线上,18台超巴拿马型桥吊不分日夜地装卸着集装箱。一旦这些设备出现故障,一支桔红色小分队便会迅速出现在码头上,他们就像一股新鲜的血液,为故障的桥吊重新注入活力。这些桔红色小分队成员,就是我们桥吊维修班的班员。 我们桥吊维修班的规模并不大,两间休息室和一间会议室坐落在引桥南侧的码头岸边,东边有一个车间,门前便是桥吊吊具的维修场地。作为应届毕业生的我刚来到班组,便被眼前巨大的吊具吸引住了,正准备伸手去摸时,一个老师傅迅速抓住了我的手,笑着说道:“别乱碰这些东西,小心黄油粘得你满手都是。”站在我旁边的这位老师傅头发微白,但十分精神;一身桔红色的连体服上粘了不少黑色污渍,想必就是那黄油。这就是我职场中的第一个师傅,我们桥吊维修班的副班长。 师傅姓林,别人都亲切地称他为“木匠”,我本以为是师傅的姓里有两个“木”的缘故。后来与同事交谈时才了解到实情:之前的桥吊班里有很多破旧的木椅子,有的缺胳膊,有的则是“瘸子”,很多人都不愿意坐。一次中午,大家午睡醒来后发现那些破旧的椅子不见了,而仓库里则传出“咚咚”声,大伙循声而去,发现师傅正给椅子钉钉子。夏天的仓库十分闷热,师傅干得满头大汗,旁边已有好几把椅子稳稳地站住了脚。 在班组实习的那些时间里,师傅经常带着初出茅庐的我在桥吊上进行维修作业,我就在这些实践中渐渐了解了桥吊的工况,也从师傅口中得知了关于桥吊班的点点滴滴: 夏天是我们桥吊维修班的班长,别看他平时爱开玩笑,工作起来却十分严肃认真。一个寒冬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夏天刚进入梦乡就被急促的电话铃叫醒。原来,5号桥吊的起升电缆短路,无法正常作业,而该桥吊恰好在船泊作业的M点,不尽快修复将影响整船作业。故障就是命令,为了不吵醒家人,夏天摸黑穿好衣服,快速赶往码头。深夜的码头比平时显得更为寒冷。为了尽快让桥吊恢复作业,夏天把自己留在关键位置,让其他同事进行配合以加快更换电缆的速度。刺骨的寒风一个劲地往衣服里面钻,不少年轻的同事冻得有些发抖,但夏天却全然不顾,他只想让桥吊快点动起来。经过近6小时的抢修,桥吊终于又恢复了工作。当夏天正准备站起来时,才发现脚已经蹲得麻木了,需要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 李彦飞是我们桥吊维修班的一名修理工,个头高高的他,一开口就带着一股腼腆劲。可别小瞧了他,他不仅桥吊修理技术了得,叉车、钳工也是样样精通。宝剑锋从磨砺出,一遇上抢修任务,李彦飞就会主动跟着老师傅们一起上阵,处理各类桥吊上的疑难杂症。记得有一次,一台桥吊的倾转减速箱发生故障,减速箱内部齿轮撞碎,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李彦飞也是第一次遇上。于是,李彦飞赶紧跟着老师傅们“出征”,硬是在桥吊上蹲了十几个小时,等全部故障都解决了,他的衣服上因为汗湿了干、干了湿,已经裹上了一层白白的盐花。 这一个个奋战在第一线的班员,组成了顽强的桥吊维修团队,对抗着各种突发的情况。那一年的夏天,强台风“海葵”肆虐宁波,我们北仑第二集装箱码头再次面临防台抗台考验。一台桥吊在台风前期刚刚完成作业,需要立即包扎电机,以防止进水。此时台风中心越来越逼近宁波,码头上的风力不断增强,雨水不断增大。时间急、任务紧,抢修队员们迅速出动。在所有的电机包扎中,最难包扎的位置就是小车平台。受台风的影响,桥吊上的电梯无法使用,队员们顶着大风三步并作两步登上40多米高的小车平台。平台外侧没有检修护栏,作业风险系数较高。面对困难,没有一名队员退缩,大家齐心协力及时完成了任务。 每当遥望这些紧张作业的桥吊,我就会想,桥吊的每一个故障背后,都有一个关于桥吊班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由桥吊班成员的汗水与智慧写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