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0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文化版图上点亮华灯

———余姚吹响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号角

通济桥、舜江楼与龙泉山

余姚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

子陵牌坊

四先贤碑

  方其军

  “如果成为国字号历史文化名城,阿拉余姚人脸上更有光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难度不小,但阿拉还是充满信心”……5月18日,余姚市举行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近日来,余姚的不少网站论坛、微博、QQ群甚至微信,都在讨论这一话题。余姚以文化底蕴深厚而闻名于世,素有“文献名邦”、“东南最名邑”美誉,是首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然而,余姚至今还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成为坊间不少人的一个心结。

  目前,浙江省的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有1个是县级市,它是台州的临海。我省首批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已有2个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温州、湖州以及嘉兴的海宁正在申报中,由此余姚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是在文化版图上点亮华灯。

  盘活家底 资源几何

  余姚城区素为县治所在地,有1800余年的建城史,保存有独具特色的双城格局和优美的山水环境;市域内拥有众多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和古建筑群体;人文荟萃,“非遗”璀璨夺目,地方特色及人文气息浓厚。这些家底,可以说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资本。

  余姚基本保留了南北双城传统格局和风貌。姚城双城合璧,一水中流,城郊最良、侯青两江环抱,龙、凤、龟、蛇各山耸峙。城内名楼古刹,星罗棋布;街道纵横,商肆林立,商贾云集,市贸繁华。余姚自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置县,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时余姚长朱然在姚江北岸构筑城池控扼吴越,遂始建北城,当时的姚城南滨姚江,西邻龙泉山。余姚曾于唐、元两度升州,一度设郡,历为越中望县。在唐时就有“越州巨镇”之名,元至正年间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为建抵御倭寇的浙东屏障,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余姚籍大学士吕本奏请朝廷增筑余姚江南城池,于次年完成。至此,余姚形成独特的南北双城格局。199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余姚保存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主要由史前文化遗产、名人文化遗产和革命文化遗产三部分组成,地域分布相对匀称,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史前文化遗产以河姆渡遗址为中心,主要分布于河姆渡和丈亭镇的姚江两岸;名人文化资源及古建筑资源主要分布于城区,其中心在龙泉山周围及武胜门路;革命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梁弄镇和横坎头村。

  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在姚江之畔。河姆渡遗址以其出土文物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而闻名于世,也向世界证明了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河姆渡文化以姚江流域为中心,广泛分布于宁绍平原,并跨越东海,直至舟山群岛。至今,在姚江流域,已发现20余处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大多位于余姚市境内,比较著名的有鲻山遗址、田螺山遗址、鲞架山遗址等。

  余姚山灵水秀,孕育了代代人杰。余姚共有进士634人,其中状元5人,朝廷特征108人次,体现了余姚崇文崇德的风尚。“唯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橱”,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等名贤大儒不胜枚举。余姚自古以来属吴越地区,风尚习俗既有姚江风情,又蕴含浓郁的吴越地方文化特色,其传统戏曲艺术、诗歌绘画音乐艺术、木雕石雕等手工艺术以及丰富多彩的建筑技艺等具有独特的地位。

  抗日战争时期,梁弄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梁弄被称为“浙东延安”,党、政、军、金融、财政、新闻、学校等机构一应俱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又是江南八大红色游击区之一。

  余姚的历史街区基本完整,现有历史街区18处。市区内,有武胜门路传统居住街区、府前路传统商业居住街区、龙泉山自然历史文化保护区、保庆路历史街区和老西门历史街区等5处。另有城区外13处。在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街巷肌理、空间走向,较好地体现了街区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武胜门路传统街区为现存最大的传统街区,分布有5处文保单位,3处文保点,明清官宦建筑和名人纪念建筑相对集中。作为昔日姚城的缩影,这里传递着余姚的建筑文化、家族文化、官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信息。府前路传统商业居住街区是古代县衙东邻,“姚江驿”商业、水运交通繁华区的延伸地段,是民国时期的海鲜贸易中心和明清时期居民聚居区,也是余姚留存至今的仅有的一条传统商街。至今保存舜江楼、通济桥等文保单位,以及10余处明、清建筑和大量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龙泉山自然历史文化保护区是体现城区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区,文物遗迹众多,另有祭忠台、阳明诗刻、棂星桥等重要古迹以及阳明亭、舜水亭、子陵亭等众多纪念性建筑。

  余姚的“非遗”项目充满活力。余姚是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保护县,有姚剧、余姚土布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1项省级项目,27项地区级项目,72项市级项目。特别在姚剧传承方面,为了不断完善姚剧人才队伍结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沈守良、省级非遗传承人寿建立时常辅导青年演员,并通过安排出演主要角色等方式带动青年演员提高艺术水准。2009年,余姚有关部门面向社会招收17名学员,现已成为姚剧表演的第八代传承人。为了吸引更多群众自觉喜爱姚剧,组织出版了普及类书籍,提升姚剧艺术普及率。从2009年起,余姚先后实施“周末戏院”、“公共文化配送”等活动,侧重安排演出姚剧剧目、折子戏,将群众请进剧场,将剧目送到乡村,让姚剧观赏实现“零门槛”。《女儿大了,桃花开了》、《母亲》、《王阳明》、《五月杨梅红》等作品曾连续四届获得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新近搬上舞台的《严子陵》,契合时代脉搏、贴近百姓生活,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加强协作 众志成城

  1999年后,国务院在历史文化名城审批机制上由集中申报审批转向成熟一个审批一个;2008年,出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申报不再有时间、名额控制,但“门槛”更高了,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都放在同一竞争平台上,作为县级市,难度自然加大了。

  对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余姚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弥补空间。首先,遗产项目总体品级方面,尚无世界文化遗产、“非遗”项目,城区内文保单位数量有待增加,目前命定的只有21处;第二,历史街区规模和完整性方面有待拓展和加强。现存最大单片街区面积只有6.19公顷,50米以上的街巷、历史建筑的数量不多,街区内历史环境要素如古塔、古井、牌坊、戏台、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等较为缺失……

  因此,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力量,都需要积极努力,众志成城。政府层面,首先要加大地方政策支持和打击违法的力度。制定颁布《余姚市文物保护工程操作办法》、《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操作办法》,加快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在圆满完成第三次国家文物普查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更新公布一批文保单位、文保点、历史建筑、“非遗”名录;实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树立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和说明碑,与各相关业主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同时,加大文物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

  文物和规划等部门加强职能协作,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城乡规划。余姚已完成关于名城保护、河姆渡遗址文化旅游开发、武胜门历史街区保护、府前路历史街区保护、胜归山公园保护、四明山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梁弄及横坎头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龙泉山自然历史文化保护区、金冠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整治、大岚柿林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等一系列规划。目前,《河姆渡遗址保护规划》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另外,将及早划定公布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从而基本建立起“点、线、面”结合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体系。

  在民间层面,余姚群众自发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活动。作为民间团体的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可以说是中流砥柱。该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12月,30年间,凝聚了一批乡土文化研究的爱好者,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乡贤资料研究为使命,经常撰写学术论文,与国内外有关院校、学术团体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名城保护和知识普及,向社会、学校、机关等开展学术讲座;参加由贵州、修文、桐庐、绍兴等地举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赴江西、广西、贵州、西安、徽州等地考察,收集与余姚相关的遗迹资料,吸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验;配合有关部门承担文史书籍撰稿、编辑事宜。多年来,该研究会荣获宁波市社科联“学术研究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该研究会硕果累累,如会员朱炯在地税部门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余姚朱姓文化。清代诗人朱兰(1800—1873年),字久香,晚号耐庵,余姚人,道光年间进士,与李鸿章等名流有密切交往,著有《师友言行录》、《孟晋录》等文集,不少文献现已散佚。朱炯重新搜集、整理,汇编了厚厚两本《朱久香文集》。目前,该书稿获得宁波市社科院立项扶持。泗门镇褚纳新根据研究所得,为北大学子、蒋梦麟亲属寻访蒋梦麟故居牵线搭桥,还在余姚博物馆举办了“科举文化史料展”;朗霞街道徐荣丰醉心文物研究与保护,曾被评为省优秀业余文保员;从事会计事务的叶龙虎对姚东的人文地理情有独钟,上百篇反映地域历史文化的散文、随笔在报刊发表,并著有《故土乡情》、《过去的时光》等散文集;教师华建新自觉开展王阳明的文艺思想研究,所著《王阳明诗歌研究》、《王阳明散文研究》等颇受好评。余姚市民自发的历史文化研究行为,给余姚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带来强大后劲。

  紧锣密鼓 稳步推进

  去年8月,余姚市政府向省政府提交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去年9月,余姚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组建了由宣传、综合、规划、工程建设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班子。去年年底,余姚市又出台了有关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环环相扣、紧锣密鼓、稳步推进。

  春节刚过,余姚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着手研究、部署新一年工作。2月13日,余姚市副市长陈为能专门听取综合部工作汇报。2月24日,陈为能主持召开工作协调会,要求各部门细化工作方案,把握时间节点,加强沟通和协调,全力推进历史街区改造利用、文本编制、舆论宣传、规划编制,确保进度,注重质量,凸显特色。3月28日,召开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作专题协调会。规划、建设、文广等部门就府前路历史街区整治方案进一步完善、街区功能布局、居民搬迁安置、历史建筑修缮等议题进行座谈和交流。2月27日,市规划局组织召开府前路历史街区整治总体方案论证会。来自省建设厅、文物局的专家和余姚市各部门的代表对方案进一步审核,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3月6日,受余姚市规划局邀请,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兵率领的专家一行五人,专程来余姚考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专家组详细讲解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条件、标准和工作要求,并对余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余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综合部设在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从市文保所等单位抽调精干力量充实综合部。有的负责申报文本编写、街区文化展示方案编制,有的负责登记文保单位“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工作,有的负责申报文本图片资料收集整理……分工合作,有条不紊,整个团队像一部机器开足了马力。

  余姚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进一步保护城市文脉,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全力打造全市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动因和现实驱动。

  近年来,余姚市财政对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支撑力度不断加大。余姚累计投入专项建设资金2亿多元,先后完成余姚博物馆工程一、二期、王阳明故居修缮工程、黄宗羲墓道整治工程、田螺山遗址发掘及保护工程、河姆渡博物馆陈列改造工程、余姚名人馆建设工程等。并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阳明先生讲学处等一大批文保单位实施了抢救性维修,有效地改善了文保单位、文物建筑的保护状况。

  同时,为深入挖掘、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名城历史文化内涵,余姚相继编撰出版发行《余姚乡贤论》四辑、《河姆渡文化探源》、《昔日姚城》、《余姚历史名人》、《余姚巾帼名人》、《姚江文化丛书》24本、《余姚记忆丛书》、“认识四先贤”丛书等学术、通俗图书。余姚还积极开展各种学术研讨活动,至今,已举办4期黄宗羲思想学术研讨会、4期王阳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1期国际明史研讨会、3期中日朱舜水学术研讨会,此外,还有海峡两岸河姆渡文化研讨会、田螺山学术研讨座谈会、国际遗址博物馆馆长河姆渡峰会、全球视野———国际河姆渡文化学术论坛等大型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目前,余姚已确定一系列为申报名城而开展的重点工程,如武胜门传统街区改造工程、府前路传统街区改造工程、龙泉山自然历史文化保护区整治工程、余姚文物古迹保护工程、专题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工程、余姚历史文化研究宣传工程。有关人员表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要求高的系统工程。申报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申报的过程同时也是名城保护的过程,建设品质余姚的过程,改善余姚民生的过程。”

  余姚现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7处,省级文保单位8处,市(县)级文保单位60处,文保点83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个,宁波市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第三次国家文物普查中不可移动文物登录数达1044处。市区(4个街道)不可移动文物208处,其中国家重点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17处,文保点22处。国有馆藏文物14715件,其中三级以上1274件,古籍近4万册,文物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余姚还拥有12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开放点。余姚市“申名”办有关负责人说:“力争在2015年底前,大部分指标符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验收评估标准》要求。”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