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0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扬州:

“大运河”与“海丝”交相辉映

  图为扬州莲花桥。(摄影 王鹏)

  本报记者 陈青

  第十九站:扬州·下一站:常州

  扬州的古邗沟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运河开端,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完全契合。这段最古老的运河两岸,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扬州和宁波一样,还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之一。“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第十九站来到扬州。

  “中国大运河第一锹”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建扬州城,从此扬州与运河同生共长。”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副主任姜师立向我们介绍,“汉代时吴王刘濞把运河向东延伸,煮海为盐。隋朝运河贯通,扬州是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地,唐朝扬州的繁华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清朝时因为盐业达到鼎盛时期,是全球50万人口以上的十大城市之一。”

  在古邗沟畔,71岁的老知青宋光宏在运河边进行早锻炼。他家一直住在邗沟边上,日常锻炼路线是从古邗沟穿过黄金坝,来到运河边的邗沟大王庙,这里是老年人喜爱的休闲场所。“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锹就在这里挖下去,古运河通过黄金坝和外运河连在一起。明年就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古邗沟正在改造,规划中将建亭台楼阁。”宋光宏说,扬州的水路四通八达,最古老的就是邗沟,只是古邗沟边上的遗迹已经没有了,东关古渡当年是盐商卸盐的地方,“东关古渡如今也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晚上有老年人在那里跳舞、唱戏。”

  园林文化极富盛名

  姜师立认为,运河最本质的特征是包容、开放和交流。商业文明带来了文化繁荣:清代盐商为了接驾造园林、修缮行宫、码头,带来园林文化;淮扬菜系、扬州八刻、扬州八怪极富盛名;戏曲也在此得到兴盛,有了著名的徽班进京。

  扬州盐商留下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先官后商的卢绍绪宅是晚清扬州盐商屋宇规模与体量最大的住宅群,也是扬州大户人家传统民居的杰出代表作之一。曾是盐业领头羊的汪鲁门把豪宅建在盐商和会馆最集中的南河下。

  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数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已经退休的钟立生原来在政府部门搞接待工作,他和老伴带着小孙女在“个园”游玩。“‘个园’面积不大,但它的叠石艺术堪称中国园林的独一个,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钟立生如数家珍地向我们讲解“个园”的园林文化。他还提到,“嘉庆年间的土空调效果比现在还好,桥下有3米深的池水,又有通风管道交换气流,夏天专门有人去乘凉,这个可以在‘夏景’看到。而‘秋景’的假山怎么走有诀窍,明处不通暗处通,直处不通弯处通,大处不通小处通……”

  宁波人陈撰位列扬州八怪

  商业繁荣的社会需要文化的支持。商人在物质上支持文人,文人为商人生产大量的艺术产品,这是八怪诸人聚集扬州,形成一种新兴艺术流派的地域因素。提到扬州八怪,人们想到的是郑板桥、金农等书画艺术家,但扬州八怪不是确指八个人,而是指一个群体。姜师立介绍,扬州八怪之一的陈撰就是宁波人。

  陈撰祖籍鄞县,世居杭州,早年师从《明史》编著之一的毛奇龄,后又与杭世骏等交好,是杭州颇有名望的诗人。陈撰一生为富商门客,学识渊博,诗画并不多。据史料记载,23岁时,陈撰北上扬州、仪征,他曾经在项氏玉渊堂整理《水经注》、《山海经》善本,刻成“玉渊堂本”。《扬州画舫录》记载,玉渊堂富甲天下的图书和古器物由陈撰逐一整理鉴别,所以他又是文物鉴赏行家。

  陈撰晚年是盐商江春的幕宾。陈撰画作章法奇妙,清新简洁,具淡远之致。他的《菊石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的题句“高枝疏叶耐霜寒,不与凡花一样看。若遣青红供俗眼,任他墙角闹鸡冠”被认为是他一生的写照。

  鉴真东渡是“海丝”见证

  扬州曾经是唐宋四大名港之一,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此交会。“浙东运河把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扬州是一个集散地,瓷器等从内地运到扬州,再从宁波出海。遣唐使到宁波登陆,再来到扬州。”姜师立说,鉴真东渡就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史证,“大明寺内有鉴真纪念堂”。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自少年时在扬州大明寺出家,后来成为著名高僧。从公元743年开始,年迈的鉴真应日本僧人之请,先后五次东渡日本,但全部失败。在此期间,鉴真历经艰险,曾被风浪漂到舟山、海南岛等处,他本人双目失明。753年,鉴真第六次渡海,终于成功抵达日本。鉴真东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扬州历史上对外交流的一次盛举。“鉴真第三次东渡失败时,曾在宁波阿育王寺安置。”姜师立说。瓜洲古渡、古运河、文峰塔等地曾留下他造船、买船、登船的遗迹。

  据介绍,鉴真东渡日本期间,在宁波阿育王寺、奉化白杜、宁海白水寺等地曾留下他的足迹,宁波是鉴真东渡日本和把浙东文化传输到日本的重要基地。

  链接

  仿宁波天一阁

  吴道台扬州建测海楼

  扬州城里的吴道台宅第是唯一的一处浙派古住宅建筑群,它的主人吴引孙曾出任宁绍台道台兼浙江海关监督。吴道台宅第的整体布局十分严谨,二门以内,主要建筑都是正南正北,高大的马头墙是明显的浙派风格。宅第内的朱金木雕也是宁波建筑的一个特色,这都印证了其与宁波建筑的“血脉”关联。

  史料记载,吴引孙1888年秋天离京,来到宁波,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充实崇实书院。1913年,为纪念薛福成,在后乐园建造薛楼,这是宁波公共图书馆的前身,吴引孙也有部分藏书充实其中。

  吴家藏书始于吴引孙祖父吴次山,其藏书处名“有福读书堂”。吴引孙修建的测海楼,是晚清东南地区颇负盛名的藏书楼。时人甚至将其与宁波范氏天一阁、虞山瞿氏铁琴铜剑楼、聊城杨氏海源阁并称。

  据介绍,测海楼原有藏书8020种,247759卷,它几乎照搬了宁波天一阁的建筑风格,构架格调和天一阁相似。前后重檐,两山墙砌高耸“五岳朝天”防火墙,屋前有水池。

  测海楼有读书、借书、打扫等的规则,它的楼下还有“有福方能坐读书,成才未可忘忧国”的对联,二楼的藏书柜里还放有《四明丛书》的样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