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党史·国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09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项工程
浓墨重彩筑基石

  1973年7月1日,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粟裕到宁波考察深水良港时在审看地图
  省委副书记、“四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陈伟达在浙江炼油厂建设工地上

  编者按:

  2011年,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中共浙江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举行“90年光辉历程中的浙江印迹”新闻发布会。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祖强介绍了9件大事要事,以此浓缩中国共产党在浙江90年的光辉历程。其中一件,就是宁波的“四项工程”。

  40年前的1974年,镇海港区、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四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38年前的1976年,6月8日,省委决定建立浙江省宁波港等四项建设工程会战领导小组,由省委副书记陈伟达任组长,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四项工程”建设。

  工程“幕后”、“台前”的点滴,在宁波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特殊时代

  宁波亮色呼之而出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艰难的岁月里,在居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东南隅、浙江省东部的宁波,奇异地“闪现”着一抹亮色。

  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工业总产值超越农业总产值的历史性突破,就发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

  当然,这绝对不是内乱结出的“硕果”。虽然,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传奇。东方大港宁波,在这样一个特殊时代,一次次刷新着属于自己的奇迹。

  历史翻到了1973年。

  随着纠“左”工作的展开,全国经济形势的好转,特别是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后,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港航矛盾日益突出。

  那时的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只有138万吨,最大靠泊能力仅为3000吨。经上海港中转运抵浙江的334万吨海运物资中,迂回运输的竟有240万吨。租用的外轮每停港一天,还要平均支付近1000英镑。“这简直是在往海里扔黄金”。

  转机就那么不期而至。1973年,周恩来总理审时度势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这一特殊年代的伟大设想,振奋了全国,更振奋了宁波。

  同年7月,时任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粟裕马不停蹄,率队到宁波实地考察,发现宁波沿海深水良港资源丰富,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岸线开发建设滞后,宁波的港口靠泊能力比较低。那次考察,初步确定了“在扩建宁波老港区的同时建设镇海新港区”的宁波港建设思路。8月,这一思路得到正式确认。

  自此,宁波港建设开始了一次历史性跨越。同步跨越的还有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和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

  传统能源奇缺,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瓶颈。为缓解这一难题,1973年,浙江省委提出了“煤油并举”方针,决定筹建一个年加工250万吨原油的燃料型炼油厂。1974年1月,浙江省革委会向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上报《关于要求批准浙江炼油厂设计任务书》。随即,国家燃料化学工业部召开部务会议,同意镇海建设炼油厂计划,并上报国务院。

  在国家燃料化学工业部的指导帮助下,浙江省燃料化学工业局会同有关市、县和单位,沿杭州湾南北两岸踏勘了17个地点,经过反复比较,选择了镇海湾塘。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电力需求迅速上升。当时,宁波市火电厂装机总容量仅1.69万千瓦,加上已联网的小水电总装机容量近2万千瓦,以及每年从浙江电网输入的近7万千瓦,三项合计不到11万千瓦。宁波又处华东电网末端,输送距离远,电压质量差。为缓和浙江供电紧张矛盾,改善电网电源布局,增加宁波电力供给,1973年,浙江省电力部门规划在宁波建设一座大型火力发电厂。

  同年,浙江省革委会决定将镇海县临江公社虹桥作为发电厂厂址。镇海发电厂作为炼油厂外围配套建设,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

  浙江是中国重点渔业省份,水产品产量占全国七分之一,海洋渔业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1972年8月,国家农林部召开全国海洋捕捞会议,全面规划全国国营渔业基地建设布局,提出“积极勘察镇海渔业基地的要求”。

  1974年1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了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可按100艘渔轮、年产10万吨渔货的规模设计进行建设,总投资控制在1500万元以内。

  海防前沿

  规模建设拉开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宁波的发展带有东南沿海的地域特点。因为是国防前线,宁波的规划和建设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战略布局和军事斗争大局。在既没有安排苏联援建的国家156项计划、也没有与156项计划配套的重工业发展项目的情况下,宁波人民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艰苦奋斗,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因此,宁波的成就来之不易。

  “四项工程”的动工兴建,使宁波进行大规模建设有了良好开端:镇海港区的新建,宁波老港区的扩建,是“宁波发展”首次列入国家发展计划的标志;浙江炼油厂的落地动工,镇海发电厂的开工建设,是浙江省吹响改变全省工业发展布局、考虑宁波优越发展条件的号角。

  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四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陈伟达曾旗帜鲜明地指出:“宁波这几项工程,是浙江希望所在,不把它建成,誓不罢休。”

  为支持“四项工程”建设,浙江省委决定:省物资系统,凡“四项工程”建设需要的,省物资仓库有的,要什么,给什么;需要的外汇,省专项拨给;需要干部,省委组织部抽调,全力支持建设上马。

  1978年,中央决定在上海建设现代化大型钢铁厂,利用进口铁矿石生产钢铁。为了原料船运的便利,上海设想在外围沿海建港。获知消息后,浙江省委有关领导第一时间亲赴北京、上海,陈述在镇海北仑山(今属北仑区)建设10万吨级码头的有利条件和理由。在省委的据理力争下,这个项目成功落户宁波北仑。

  北仑港区建设是宁波港从河口港向海峡港迈进的第一步。国家交通部和省委给予了极大关注。广州、北京、天津、武汉、上海等地的“劲旅”云集北仑,上下一心,群策群力。

  面对港域工程地质资料一片空白,国家交通部三航局钻探队等单位不分昼夜,奋战在茫茫海涂上。

  面对进口钢管桩焊接难度大,国家交通部一航局一处焊接队反复实践,在最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了焊接技术。

  1978年底,北仑港区基本完成了勘探、设计、科研等大量准备工作,为全面施工打下了扎实基础。

  为确保浙江炼油厂如期投产,省委于1977年狠下决心,“拿出全省三分之一的地方基本建设投资,保证炼油厂的建设”。

  为解决炼油厂建设材料和设备供应问题,1977年4月,省物资局对炼油厂47个单项工程所需的材料、设备进行登记,及时备货。

  为顺利推进炼油厂项目,宁波地委把镇海俞范地区的“五七”干校房屋借给炼油厂使用,镇海县委将位于俞范的国营棉花良种场的1000亩土地拨给炼油厂,为炼油厂建设创造条件。

  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8家设计单位、10家施工单位和数千名建设大军,在海涂上打响了炼油厂建设的大会战。

  1976年,镇海发电厂正式动工兴建。施工高潮时,人员达5500人。全体建设者既抢建设速度,又保施工质量。

  在组装400吨超高压锅炉的焊接工作中,省火电工程处的焊接工人道道焊口严把关,创造了8200多只焊口经水压试验一次成功的“战绩”。

  在进行高达150米的烟囱施工任务时,宁波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二工地的工人们采取了滑模施工新工艺,创造了烟囱筒身中心垂直偏差0.33%。的“记录”。

  奠基之作

  峥嵘初露蓄势待发

  上世纪70年代的宁波,“四项工程”的工地现场,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又一股的能量流,源源不断,建设者们干劲十足,喷发着无与伦比的热情。

  北仑港开工建设时,场面十分壮观。上百条施工船舶、上万名建港大军,浩浩荡荡;宁波到北仑的沙石公路上,解放牌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向北仑挺进。工地上,到处是红旗,到处是人声。货车、手扶拖拉机、人力板车不时穿插在人群中。大地为之喧闹,大海为之沸腾。

  短短一年半,史无前例的10万吨级码头主体工程竣工了。

  宁波港的华丽转身,历史不止一次见证。

  1975年,随着从招宝山到大游山3160米防浪大堤的胜利合拢,镇海港区建设进入了实质阶段,两个万吨级码头水工工程动工兴建。

  与此同时,宁波老港区的扩建也在加紧进行中,从1974年到1977年,老港区共改建、新建泊位5个,总长471.3米,靠泊能力达到3000吨左右。

  1983年4月,经国家验收合格,镇海新港区正式投入运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1977年12月,浙江炼油厂常减压装置试车出油一次成功。翌年11月,催化裂化装置建成,与常减压装置联动试运行一次成功,炼制出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全部合格,浙江实现了炼油工业的历史性跨越。

  1978年12月,镇海发电厂第一台12.5万千瓦发电机组顺利安装竣工,投入试运行一次成功。同年底,220千伏镇(海)宁(波)奉(化)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将这台机组的电力送入华东电网。1979年9月,第二台12.5万千瓦机组建成投产,并网发电。

  1980年5月,年产3000吨渔业钢丝绳厂经国家验收。

  据史料载,“四项工程”的基建总投资达8亿元。建成后,每年的总产值相当于当时宁波市的工业总产值。

  “四项工程”建设,除清水浦渔业基地于1980年被列入国家停缓建项目外,宁波港、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三个项目都实现了滚动、持续发展。

  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姚晓东认为,“四项工程”的动工兴建,是新中国成立后宁波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开端,有力地促进了宁波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日后宁波乃至浙江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对辐射和带动内陆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四项工程”建设为宁波开启腾飞历程奠定了基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