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浙江省工作了5年,亲历了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修建。这一工程不仅促进了当地从交通末梢到交通枢纽的飞跃,更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扩散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促进了苏浙沪经济圈发展。” ——— 摘自习近平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 本报记者 周骥 余晓辰 通讯员冯微红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本报今起开设“坚定信心促发展”子栏目,围绕今年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新亮点、新优势,稳增长等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大典型等,推出一组系列经济报道,为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稳定经济增长、加快创新转型营造良好氛围。 这是一个令人无比振奋的夏天。 这是一个对未来满怀希望的夏天。 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翩翩起航,当长江经济带款款走来,在两者的交汇点上,一条飞跨天堑的“巨龙”,被寄予创造美好未来的希冀。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起宁波市慈溪,横跨杭州湾海域,北至嘉兴市海盐,通车6年来,大桥共通行各类车辆6900多万辆次,平均每3秒钟就有一辆车驶过。 这座大桥,书写了世界桥梁建造技术创新史,攻克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入选中国60大地标和“世界12大奇迹桥梁”。 这座大桥,摘掉宁波交通末梢的陈年旧帽,“圆”起了苏浙沪两小时交通圈,使宁波成为连接上海、江苏和福建的枢纽城市,乃至沟通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重要节点。 这座大桥,催化出环杭州湾的产业大变局,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产业集聚区为首,一片片百亿级、千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延绵千里、振翅腾飞。 这座大桥,支撑起正在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沪宁杭”、“沪甬通”经济走廊交融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持续推进的区域一体化勾勒着连接亚太和世界的“超级门户”。 技术书史 创新接力 阳光照射在杭州湾入海口,海面波光粼粼,气象万千。 昨天下午,为了港珠澳大桥2016年年底的顺利建成通车,该桥建设管理局成员再次来到杭州湾畔,向36公里长的海上飞虹“取经”。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大跨径箱梁运架技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等,已经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中实现了成功运用。”杭州湾跨海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林文体说。 支撑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百年寿命”的背后,闪现着人类科技的智慧。自2003年11月开工以来,大桥获得25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形成了9大自主核心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5项创新成果填补了世界建桥史的空白。 创造“梁上架梁”纪录,形成1430吨的“世界第一架”;首开先河彻底解决了大型混凝土箱梁早期开裂的世界性难题;成功使用直径1.6米、长度89米的超长钢管桩;首次在世界同类地质环境建桥采用“有控制放气”的安全施工工艺…… 在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建桥,人类历史上尚无先例,宁波人做到了。 大桥通车运营后,各项指标处于优良等级。交通运输部组织桥梁专家对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进行竣工验收,大桥以总分97.14分,获得我国同类工程质量鉴定最高分。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桥梁从江河走向海洋的代表作。”多位著名桥梁专家对大桥作出了高度评价。 上月底,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后评价报告正式过审,这是我国首次对跨海大桥工程进行后评价工作,形成的“大桥宝典”对国内同类项目极具借鉴意义。 站在技术先驱工程的肩膀上,舟山跨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嘉绍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相继开启了对海洋的“探索”;沪甬跨海交通二通道的建设,也被提上日程。中国人从此渡海不用舟,天堑变通途。 桥连两岸 港通天下 今年一季度,宁波港口逆势飘红,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37.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4%;完成货物吞吐量12543万吨,同比增长9%。 大桥建成后,宁波至上海的陆上距离缩短了约120公里。对交通最敏感的港口航运业,见证了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带来的交通辐射效应。 大桥打破了杭州湾的天然阻隔,直接加强了上海与宁波的交通联系,改变了宁波在环杭州湾地区交通末端的地位,也大幅度地减弱了杭州湾两岸的“断层效应”。 交通格局的改变使宁波港吸纳来自北岸的货源成为可能。在过去6年,杭州、嘉兴、苏州、南通、无锡等地成为宁波港拓展腹地的新舞台。 此前,由于交通的限制,宁波和上海两大港区以杭州为界划分了“势力范围”:宁波港的货物主要来自杭州以南的宁波、台州、绍兴;杭州以北省内多地的货物,都是从上海港运输。而随着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原本有南北之分的传统箱源地重新洗牌。 作为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的重要干线港,又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大桥建成后,宁波港与上海港、嘉兴港交通往来便利,实现了港口优势叠加和功能互补。 【下转A7版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