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张淑蓉 曹小琴 “我父亲73岁了,前几天参加了一家保健品公司组织的免费旅游,回来时买了好几箱保健品。这些保健品包装上写着绿色健康字样,但是产地、成分都不清晰,一个疗程就要600多元。”前不久,王先生打电话进行投诉时颇感无奈。 而消费者王阿姨则是被免费体检给忽悠的。“那天我去一家大药房买药,几个穿着白大褂的人在发宣传单,说可以免费体检,我就去了。一个年轻人给我量了血压,还有个老中医给我把了脉,说我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毛病,要及时购买产品治疗,我晕晕乎乎买了上万元的产品。” 几乎所有的保健食品推销会用到“以利诱之”这一招,有免费体检的,有赠送小礼品的,有组织免费旅游的,甚至还有返还现金的,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让你掏钱买他们的产品。 去年底,一群自称是“中国敬老爱老协会”的人,通过赠送鸡蛋的方式把100多位老人聚在海曙一家酒店推销保健品,声称只要购买雪莲红花口服液,第2天会给消费者一个惊喜。这种口服液4盒一包,总价3200元,在座的100多位老人里有10多位掏了钱。第二天,购买口服液的老人钱款全额返还,还额外收到110元的“惊喜”,这让第一天没购买口服液的老人感到非常后悔。接下来的几天里,购买产品、返还钱款的戏法天天上演,老年人的防备心理逐日减弱。当这些人再次推销一种总价2400元的蜂胶保健品时,当场就有80多位老人掏钱,可当这些老人盼望第2天“惊喜”再次降临时,等来的却是活动结束和主办方撤走的消息。 除了以利益相诱,夸大宣传、吹嘘“包治百病”也是保健食品推销的常用手段之一。方女士的舅舅年过六旬,得了胃癌从老家来宁波看病,在医院排队检查时免费得到一份没有刊号、报社名称和地址的报纸,上面宣传的是一种所谓的“抗癌新药”,老实巴交的舅舅以为找到了“救命药”,竟拿出3000元买了一个疗程的药。可事实上,这种“抗癌新药”只是一种保健食品。 切勿将保健品当药吃 为了让消费者更全面地了解保健食品,宁波市市场监管局专门整理了有关保健食品的相关知识。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营养素补充剂纳入保健食品管理。 保健食品一般有“小蓝帽”标志。只有获得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保健食品,其产品标签上才能使用保健食品标志。 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卫食健进字”、“卫食进健字”的保健食品是2003年之前由卫生部审批的,相应信息请到卫计委网站查询;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的保健食品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相关信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与上述批准文号不符或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未查询到的产品不是获批的保健食品。 任何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不能把它当作治疗疾病的“主力军”。保健食品只能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辅助方法,起到对人体代谢“助一臂之力”的作用。得了病还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用药,切勿将保健食品当药吃,否则不仅耽误了治疗时间,还可能使病情越拖越严重。 (蒋炜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