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百间楼的民居。
|
第二十三站湖州·下一站嘉兴 南浔是江南水乡古镇的杰出代表,这里的頔塘故道是大运河的重要支线,也是27座申遗城市中唯一的支线运河。昨前两天,“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第二十三站来到湖州,在南浔探寻曾经的“江浙雄镇”之传奇,感受这里活态的运河聚落。 “辑里湖丝”沿运河销往世界各地 南浔镇历史悠久,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南浔七里(辑里)村民在明朝洪武年间曾多次改进缫丝方法,后又进行技术革新,培育了闻名中外的莲心种,因而七里湖丝声名鹊起,杭、嘉、湖、苏所产生丝均冠以七里之名。清末民初南浔已成为全国蚕丝贸易中心,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由此一跃成为江浙雄镇,富豪有数百家。 湖州市南浔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陆剑向记者介绍,湖州列入申遗的大运河主要涉及“一点一段”,一点为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即南浔古镇;一线指的是頔塘故道,即南浔古镇的东西市河。“頔塘开于西晋280—289年,是古代的漕运通道,通过运河可以到达上海,再通往世界各地,这是南浔财富的源头。頔塘故道是南浔镇的母亲河。”陆剑说,这段运河长1.6公里,其他运河段都拓宽了,这里还保留着明清时的样貌。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七里湖丝通过頔塘运往江南各地,还沿着浙东运河经宁波运往广州,经广州大量外销至日本及欧美。清末民初,上海91家丝经行中,70%为南浔人所开设。1851年,在英国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上,产自南浔的“辑里湖丝”荣获金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 张静江被孙中山誉为“革命圣人” “丝商在与欧洲的交流中,开始接触、吸收西方思想,儒家文化与西方思想相碰撞,在这里留下了很多遗产。”陆剑说,以张静江为代表的丝商群体支持参与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静江1877年出生于南浔镇上一户富裕商人的家庭,他的祖父张颂贤、父亲张宝善从事丝绸、食盐等商品经营,是江南知名的富商,他的母亲庞氏家族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张静江认识孙中山后,为革命事业筹措了大量资金。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曾代理浙江省主席,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筹建中华革命党时曾说:“张原属富豪出身,党内财务,唯张所为。”可见张静江为革命事业的付出有多大,也可以看出他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由于张静江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从经济上无偿捐助,孙中山便称张静江为“革命圣人”,并手书“丹心侠骨”四字相赠。 活态运河聚落生活气息浓厚 太湖沿岸水网密如蛛网,有不同路线到达杭州,历史上这里的运河分为西线、中线、东线。历史街区沿河分布,街区与运河相伴相生,相互依存,是活态的运河聚落。 我们一行沿着頔塘故道前行,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路,两岸是粉墙黛瓦的民居,高大的石拱桥远远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頔塘故道,不时可以看到在运河边洗衣服的居民,甚至还有人在运河中洗菜。在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沿河民居建筑群百间楼附近,记者采访了50多岁的当地居民顾建平。“我们小时候,从这里过的船很多,那时候前面有个码头,去上海就是在这边坐船,晚上上船天亮就到上海了。”顾建平热心地向我们介绍。 一见到有记者来采访,百间楼的老住户俞培均大娘说,“我是苏州人,嫁到这里40年了。这里生活水平比苏州还高。儿子让我跟他去住新房,我不愿意,这里多好,有河,有院子,还有老邻居。”从她脸上洋溢的笑容可以看出她晚年生活的安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