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抓抢非洲市场新商机

  李文龙先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 严龙 摄)
  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在INNOPLAS建设的重油发电机组。
  (记者 严龙 摄)
  (记者 徐正 摄)

  本报记者 徐正 朱宇

  宁波帮“双子星”闪耀西非

  在尼日利亚四大华人财团中,李氏集团和董氏集团是由宁波帮人士创办的耀眼“双子星”。半个世纪以来,两大家族一代接一代,在致力于发展非洲经济的同时,全力促进中非经贸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在西非地区声誉卓著,受到广泛尊重,让宁波帮精神在黑色大地薪火相传。

  创始人:宁波市荣誉市民、香港爱国实业家李文龙先生

  现任总经理:李文龙先生独子、西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李晓峰先生

  李氏集团:“拖鞋大王”的新版图

  上世纪60年代,李文龙跟随父亲来到非洲,在尼日利亚海港城市哈科特创立了李氏集团。50年来,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李氏集团发展成集冶金、地产、IT、运输、建材、制鞋、制药、塑料加工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跨国公司,在中国、非洲等地拥有90余家工厂。李氏集团生产的凉鞋占据了非洲60%的市场份额,被称为非洲“拖鞋大王”。

  树高不忘根。宁波帮积累财富的过程也是回报社会的过程。李文龙心存爱国奉献之情,致力于推进尼日利亚和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在尼日利亚,李文龙无偿为当地民众修建学校、医院;在家乡宁波,他捐资办学,以父亲的名义在鄞州捐建李关弟中学;他还通过项目合作与产品出口,扶持宁波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父亲的身体力行,深深感染着李晓峰。1998年,李晓峰从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加入李氏集团。目前,李氏集团正全力进入农业领域,把中国的农业技术引用到非洲。

  创始人:宁波市荣誉市民、香港爱国实业家董纪勋先生

  现任董事长:董纪勋先生长子、西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董瑞萼

  董氏集团:搪瓷起家的产业巨子

  董氏集团于1968年成立于尼日利亚拉各斯市,是尼日利亚最大的工业集团之一,旗下员工1万余名,其中来自香港、台湾和大陆的中国员工500余名,公司下属几十家工厂,涉及木材、纤维板、彩色瓦楞铁、搪瓷、瓷砖陶瓷、建筑、酒店、钢铁制品等行业,产品覆盖整个非洲市场,远销欧洲。

  上个世纪60年代,董氏集团创始人董纪勋先生看到尼日利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有着巨大商机,便毅然远涉重洋,从香港来到尼日利亚。他从民众最需要的搪瓷产品着手,开办工厂,让尼日利亚人民通过搪瓷认识了中国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家。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现任董事长董瑞蕚从美国夏威夷大学毕业后,协助父亲管理集团,他以敏锐的市场眼光,确定了建筑材料为集团以后发展目标,先后开办了瓦楞板、卫生洁具、木材加工等工厂,使尼日利亚从依赖进口到逐步实现了国内自给。

  宁波市荣誉市民、尼日利亚李氏集团董事长李文龙:

  试试把饱和产能

  转移到非洲来

  见到宁波市荣誉市民、尼日利亚李氏集团董事长李文龙,是在李氏集团的IKORODU厂区。老先生不高,面容清瘦,言语不紧不慢,还带着浓浓的乡音。“我9岁去香港,18岁去海外求学,24岁到非洲创业,在非洲一待就是50年。”今年75岁高龄的李文龙告诉我们,这些年他几乎每年回宁波祭祖,他的家乡在“鄞县下应”。

  在非洲,李文龙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华商代表。1962年,刚刚在海外完成学业回到香港的李文龙,遇到在港访问的尼日利亚工业部长。当时尼日利亚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才两年,百废待兴。像所有深植探索开拓基因的宁波帮人士一样,李文龙一腔热血来到西非,历经半个世纪的打拼,开创了令人尊敬的李氏产业王国。

  “时至今日,非洲仍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李文龙说,即便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体尼日利亚,其发展水平也只相当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长期的政治动荡,使这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和民族产业破坏殆尽,连民用消费品都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

  近年来,中国不少央企已经在尼日利亚进行了战略布点。随着国内要素供应趋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不少民营企业也开始将国内趋于饱和的产品带到非洲,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开发非洲市场,辐射欧洲市场。

  李文龙说,非洲市场很大、各国差异性也很大,比如科特迪瓦,是“西非的巴黎”,但在离现代化城市不远的原始丛林,还生活着大量衣不蔽体的原始部落,“一定要根据非洲市场的需求,结合自己的优势来开发。”

  李氏集团涉足的产业很多,既有高科技产业,也有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李文龙认为,民生类消费品在非洲的市场空间同样巨大。比如凉鞋,西非是多雨的热带,在泥泞的道路上,没有什么比凉鞋更受黑人兄弟欢迎了。“只要把质量做好,在雨水中浸泡、使用4个月不能开胶,一双凉鞋的市场就不得了。”

  李氏集团的钢铁和水泥项目,则是基于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启动、市场需求快速升温的预判。而即将进入的农业项目,则是为了响应尼日利亚政府“2015年实现粮食自给”的政策。

  近年来,李氏集团还通过项目合作与产品出口,扶持了一批宁波企业走进非洲。如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就是依托李氏集团的资源,在非洲7个国家承建了100多座电站,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工程承包到园区开发的“三级跳”。

  “我是宁波人,欢迎家乡企业到非洲来,与我们共同发展,我们将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李文龙说。

  中国驻拉各斯总领事刘侃:

  立足尼日利亚

  辐射非洲市场

  中国驻拉各斯总领事馆位于维多利亚岛一个闹中取静的小院子。上个世纪70年代中尼建交后,中国政府就在这里建立了大使馆。首都迁往阿布贾后,这里成了中国驻拉各斯总领事馆,领区包括尼日利亚36个州中的20个。

  “中国政府在非洲设总领事馆是不多的,在拉各斯设总领事馆,是因为拉各斯在西非的地位很突出,拉各斯是西非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也是西非重要的港口城市,中资企业密集。”刘侃说,目前这里的中资企业有200多家,其中上规模的企业70多家。

  尼日利亚是西非重要的产油国,也是欧佩克成员国,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巨头悉数到场。较之央企在这里的战略布点,中国民营企业同样大有可为。刘侃说,李氏集团、董氏集团等老一辈宁波帮人士凭着不懈的探索创新,已经在尼日利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公司等新生代企业,也在尼日利亚找到了企业新的增长点。

  “尼日利亚贫困人口占70%,与非洲很多国家一样,尼日利亚经济腾飞最大障碍之一就是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不久前李克强总理访非,提出了援助非洲大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区域航空‘三大网络’发展设想,随着这一合作的实施,非洲腾飞潜力巨大。”刘侃说。

  中尼两国有传统友谊,经济发展的互补性较强。刘侃说,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民意基础看,中国企业在尼日利亚的发展空间都很大。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与尼日利亚合作,在当地开发了两个海外自贸区,其中30平方公里的莱基自贸区是中国政府在海外开发的最大的自贸区。

  “虽然北方部分地区出现政局动荡,但我们还未发现有中资企业撤资现象,相反,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尼日利亚。”刘侃说,宁波民企“走出去”走在全国前列,欢迎宁波企业借助中尼共建的自贸区平台,积极开拓尼日利亚市场,辐射西非乃至整个非洲,在非洲新兴市场抢得先机。

  挺进非洲、融入非洲、扎根非洲,在过去10多年里,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在非洲迈出了三大步,抢抓非洲新兴市场的先机。

  当地时间6月18日,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市,宁波中策副总经理肖永红向本报“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记者详解公司的非洲“三步曲”。

  挺进非洲

  宁波中策当初“走出去”是被逼的,甚至可以说,是生存所迫。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宁波中策的传统市场东南亚,正处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恢复期,出口业务基本停滞。而受宏观调控影响,国内船用柴油机和柴油发电机组市场也严重萎缩。

  穷则思变,宁波中策决定“走出去”寻找新市场。经过多方市场调研,目标市场锁定在西非。

  西非资源丰富,油、气、煤、锡、铁等机械工业的“粮食”充足;西非经济刚刚起步,电力供应严重紧缺,市场需求与宁波中策的产品结构吻合;西非是非洲经济中心,具有相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与中国的传统友谊。

  “以上四大优势,让我们最终选定了西非,突破口则是人口最多的尼日利亚、地域最大的苏丹。”肖永红说。

  西非以前属英、法殖民地,由于盛产石油,政府购买力强,机电设备都使用欧美产品,进入门槛很高。如何跨过这道门槛?宁波中策的对策是“性价比”。

  西非原油资源丰富,价格是柴油的四分之一,宁波中策就有针对性地开发了黑油低速机,直接燃用原油,非常适合当地环境,从发电成本、电流品质、设备可靠性及服务上与欧美产品竞争。

  宁波中策与西非最大的华人财团———李氏集团和董氏集团合作,在他们的工厂率先用中策柴油机组,与欧美设备“同台竞技”,迅速赢得了用户和政府的信任和欢迎,一举在非洲打开了销路。

  融入非洲

  从单纯的设备供应商,到综合性的电站工程承包商,是宁波中策在非洲市场最重要的角色转换。

  2001年,在电机组产品成功进入非洲市场两年后,宁波中策把技术服务团队也带到了非洲,以服务促销售做大海外市场,与用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肖永红的海外事业部就是在那个时候成立的。这个集技术、销售、咨询、服务、培训、工程、劳务于一体的新设机构,统一负责宁波中策的对外业务,形成对外服务快速反应机制。

  在尼日利亚、苏丹、利比里亚等国,宁波中策的工程部和办事处相继成立,中方工程技术人员长驻服务。目前宁波中策在非洲的电站已经达到114座,涉及7个国家,而为这些电站服务的中策“海外兵团”就有80多名技术人员。

  以服务为保障,宁波中策在非洲市场步步为营,电站的建设、营运和服务,更是在当地赢得了口碑,“中策机”成为“中国机”的代名词。

  扎根非洲

  2008年,中策(西非)有限公司成立,中策与李氏集团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园区位于尼日利亚奥贡州,占地6平方公里,交通便利,距拉各斯APAPA港及TINCAN港约50公里。

  “这个选址在尼日利亚,相当于中国的浙江,加上当地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非常适合工业发展。”肖永红说,西非是个市场处女地,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中策计划将国内部分趋于饱和的产能导入非洲,利用当地资源开发非洲市场,辐射欧洲市场。

  在拉各斯IKEJA区域,一个现代化的汽车4S店已初具雏形,由中国一汽重卡与李氏集团共建的这个4S店,与宁波中策工业园区也有着紧密联系———一汽重卡的汽车组装基地就是园区最早的落户项目之一。

  “一方面,我们在园区建立自己的柴油机、发电机等生产基地,实现非洲本土化生产、销售、再出口,增强竞争优势;同时与国内企业合作,转移国内产能过剩产业。”肖永红说,通过这种产业转移和产业链的延伸,宁波中策将把更多浙江产品、中国产品推向非洲市场。

  令人叫绝的

  头顶功夫

  在尼日利亚,黑人兄弟的头顶功夫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大到冰箱、彩电,小到水桶、杯子,都是放到头顶上,而且根本不用手扶,走路很快,平衡感非常好,感觉天生就是杂技演员。我亲眼看到过他们骑着自行车,手握车把,头顶一个大西瓜,平稳地前进。

  尼日利亚的黑人兄弟是朴实而热情的,虽然生活水平低,可是他们非常乐观,一见面总是握着手有礼貌地问候。他们说得最多的是“你好吗”、“家人好吗”、“工作好吗”。他们友好,很善谈。谈论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也是几个人围在一起,各谈各的意见,到意见统一时还会相互击掌欢庆,这就是他们民族的特点吧。

  (中策海外分公司 王治海)

  非洲电站的

  学生兵

  记得刚来非洲时所看到的情景,我心里产生了丝丝的失落感。这里没有多少高楼大厦,道路上跑着破旧的汽车,尘土满天。慢慢的,我开始有喜欢的感觉了。这里的工作是辛苦的,然而在解决种种问题的同时,也体现了我的价值,使我有了成就感。虽然每次和父母通话时,听到他们那关切的问候,想起他们年迈的身影,我都有种回家的冲动,但我是公司的员工,要为公司负责,继续坚守岗位。

  (中策海外分公司 王元石)                                  

  小贴士

  宁波和尼日利亚

  经贸合作简介

  外资

  截至2013年底,尼日利亚在宁波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14个,合同外资685万美元,实际外资302万美元,涉及轴承制造、纺织品及原料批发等产业。

  外贸

  2013年,宁波对尼日利亚进出口6.38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出口5.99亿美元,增长18.5%;进口0.39亿美元,增长364.7%。主要进口商品为废金属、液化石油气及其他烃类气、废塑料,主要出口商品为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通断保护电路装置及零件等。

  外经

  截至2013年底,宁波累计批准在尼日利亚投资的企业和机构34家,核准中方投资额4225万美元,主要企业包括,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的中策(西非)有限公司、余姚市富丽钢管有限公司的富丽标准有限公司、宁波卫青进出口有限公司的民丰钢铁炼钢制造项目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