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墨】 从宁波南站出发,坐宁波至余姚的中巴车,到河姆渡村处下车,再向北步行六、七分钟,有一个小小的渡口———传说是为了方便人们寻访夏黄公之墓而兴修的义渡,如今却是大名鼎鼎河姆渡的渡口了。 摆渡的是一个年轻人。过姚江时,我们简单谈了谈。回来时,他一见我,从渡口处的水上农家小餐馆里探出头问我要不要过渡,吃饭了吗?我回应说没有。他说这餐馆还不错也便宜。于是我走到水上小餐馆要了一个菜和一碗米饭,想来,这米饭,其原产地应该是河姆渡吧。吃饭时,跟餐馆老板和摆渡人聊,知道他们都是这村里的,从前就住在河姆渡遗址的上面,他们还指给我看,就在餐馆几米远的那边,后来因为发现河姆渡遗址,他们村都搬到遗址的西面去了。我接过他的话头说,那,你们如果不搬走,可以成为第五层的,河姆渡共有四层文化层堆积。摆渡的年轻人跟我谈起他的工作:原来他在宁波合股开着一家婚庆一条龙服务公司。摆渡之事是他家“祖传的”,他是家中的独子,所以有时得回来替父亲摆渡过江的人。算经济账,来回过江我付了五元钱。知道我在宁波工作,收钱时,摆渡人还说有机会我们宁波见。 自然,我这次前来河姆渡,并非仅仅来回坐坐小船过过姚江的。我想探寻的是历史的迷津———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我一个人转了又转,边转边看边想。一番求索后,我头脑中飘出如此思絮: 总有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在一个方向上推动着历史、推动着文明前行。前往河姆渡遗址寻觅,阅读有关河姆渡方面的书籍,我在河姆渡博物馆买了八十多元的书呢,我想,这是对先民实实在在的致敬,对文明实实在在的敬畏吧! 河姆渡这地方,真是风水宝地。有山有水,站在渡口四下张望,你就会明白,怎么看怎么顺眼———这便是中国风水最本质的东西吧。 水稻在中国历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河姆渡,我看到河姆渡的水稻栽培已相当成熟(有人估算,河姆渡的谷子库存当时有近百吨,村落中总人数大约达到二百余。如果算总数,四层文化堆积,在近两千年的时段内,河姆渡这里可能先后有过数千甚至上万人在此度过一生)。虽然我们还看不出当时水稻在人们生存中占绝对主力的地位,但无疑的是,在河姆渡文化以后的历史时空中,水稻为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可以这样说,自从有了水稻,特别是在大面积推广后,人类文明明显不同了,比如为争吃的战争少了,发展也明显提速了。延伸想象一下,从水稻其功甚伟的史实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过去的江南,绝非北方文化所认为的那样是“南蛮之地”、“化外之地”:“从水稻向北传播推广,也向海外传播的路线出发,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华文明,得益于南北之差异,因差异而交流,因交流而产生巨大的活力。 在河姆渡,我了解到,这地方叫河姆渡的历史并不长。河姆渡的名称大约是从“黄墓渡”音转而来。在姚江渡船上,摆渡的人这样解释,姚江是母亲江,所以称“姆”,还有,那时是母系社会,有人据资料推测说,水稻最早是由女性发现并开始培育的,“姆”也合适。我知道,如此云云,皆是有了河姆渡的名称后,人们另外添加上解释的。这,也算历史的一次美丽错误吧。 在河姆渡,你会看到先人的许多东西。但有一样东西,你看不到。什么东西?武器,专门用于战争的武器。我想到的是,自然条件的优势,生存条件的安定,使得抢吃的争斗或战争完全没有必要发生。有趣的是,若干年后,戚继光在宁波地区招兵,练兵时很好很好,一上战场就萎靡不振,后来只好到义乌招兵了———从相当长的时段来看,历史因素的堆积不是很明显吗? 江南,是水养的江南。在河姆渡,我看到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口水井。这可是近六千年前的事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干净的水,源源不断的水,可说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关键因素吧。 江南,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美誉。但这个“古”,还没有“古”到“河姆渡文化”时期。“古不到”没关系,要追溯,一脉相承,“河姆渡文化”亦是“鱼米之乡”的“前世远祖”。在河姆渡,除了看到稻谷外,我们还看到船桨以及鱼类遗骸遗存,于是不难判断,那时的远古江南,“乡”还没成立,“鱼米”却是早已有了,于是,人们过的生活是“饭稻羹鱼”。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总结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地势饶食,无饥谨之患”。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我计划着,每个节气写一篇随笔,一年写下来组合成一个节气随笔系列。我在随笔系列前的“作者题记”中写道“一切都是因为您,太阳呀!仅仅因为您的远和近,我们,被你牵引,从一个节气走向另一个节气。”在写作中发出的对太阳的敬畏,想不到,在河姆渡找到了遥远的“物证”。在河姆渡博物馆内,我看到“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无疑,这件器物,如今看来,意蕴丰厚。“双鸟朝阳”荡漾着蓬勃生机,鸟儿和太阳之间的密切关系寄寓着先民们对善飞的鸟类和给人以能量的太阳的无限崇拜与向往。“双鸟朝阳”既是自然万物在先民心目中重要地位的反映和记录,也有表现先民对自然力量的赞美和生命本源的思索。要说明的是,河姆渡遗址的标志雕塑,就是以“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为蓝本的。由此可见,太阳的魅力之大。在此,如果来一点诗人的感叹,那便是:啊,我心中的太阳。 如今大力发展文化,文化也大行其道。但是,河姆渡这样很有文化的地方,去的人反而不多。我在博物馆逛时,工作人员比游客还多,这是何原因呢?我想了想,如今的文化,一要热闹,二要好玩。可惜,真的文化,不会如此“平易近人”的。再说一下,顺应“好玩”的时代趋势,我们的真文化不妨也多点亲民之举。比如河姆渡里著名的“干栏式”结构,我们能不能开发“干栏式”结构玩具系列,引导和激发青少年的兴趣?这,也是文化产业的一个方向啦。在此,我模仿一句名言,说:我们不是缺乏文化,而是缺乏文化的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