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姬联锋 宁波位于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是中国大运河的终点,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中国大运河申遗结果即将公布之际,“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联合采访组昨天对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佳强进行了专访。 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进展顺利 陈佳强表示,从2008年宁波市被列入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城市行列以来,我市积极行动,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进展顺利。2008年12月,市政府决定成立大运河宁波段保护与申遗领导小组,由市长亲自挂帅,市本级15个相关部门和7个县(市)区为成员单位,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全市文物、规划、水利、交通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 2012年1月,我市浙东运河余姚段、浙东运河宁波段和宁波三江口正式列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整治工作围绕这三个遗产区展开。“宁波对运河经过地区及重要节点的环境整治提出了详细的要求。”陈佳强说,“重点实施河道、水利设施等遗产本体的保护,水质及周边环境的清理、保洁和绿化工作。” 2013年6月底,我市基本完成了对运河的整治,同时对正在实施的姚江东排工程、新江桥重建工程等与申遗工作相关的重点工程进行协调,要求对涉及的遗产和环境进行严格保护,对工程的实施工期和相关事宜进行调整,确保申遗工作的顺利进行。 完成保护立法,颁布保护规划 根据申报世界遗产的要求,为了加强我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我市积极推进运河遗产保护规划颁布实施和保护立法工作。2012年3月,我市与其他34个申遗城市在扬州共同签署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联合规定》;2012年11月我市颁布实施《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保护规划》;2013年7月1日市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宁波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并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 陈佳强表示,根据申遗要求和国家文物局的总体部署,我市重点编制了运河遗产的记录档案,并在此基础上,编制遗产保护档案,建立遗产档案中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遗产档案系统建立工作。为加强对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宁波建立了大运河宁波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制订遗产要素监测管理标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运河遗产进行监测和管理,并建立预警机制,制订科学有效的应对解决办法和措施。根据我市运河遗产的特性,我市在庆安会馆建立了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专题陈列。 让运河遗产保护理念深入千家万户 “我市积极组织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宣传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运河遗产保护工作。”陈佳强说。相关部门组织编印了我市大运河遗产宣传材料,向社会各界积极宣传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及时发布工作进展的权威信息,并在中小学、老年大学、街道社区组织开展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现场宣讲和课程教育,让运河遗产保护的理念深入到运河两岸的千家万户。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我市重视引导和发挥运河沿线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各界民众等利益相关者保护大运河遗产的积极主动性,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运河遗产保护的氛围。 陈佳强表示,这次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与大运河宁波段申遗办合作开展的“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文化遗产传播、推广的策划。“这次行动是宁波在大运河申遗中的一项重要行动,也是推广宁波城市形象的一次重大报道策划。”陈佳强说。 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和中国宁波网等媒体记者赴中国大运河27个申遗城市,开展联合采访和公益宣传活动,行程约1万公里,刊发了100多篇报道。这次全媒体行动还发出了《融入运河生活 回归共同家园》的宣言,呼吁全民参与保护运河遗产,让遗产保护理念成为一种价值观,让运河遗产保护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成为城市未来的追求和发展方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