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析】 竺济法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茶微苦而回甘,当下茶文化空前繁荣,很多人以为《诗经》此句及其它诗句中的“荼”,都与茶有关。其实这是误读了。《诗经》本意包括陆羽《茶经》的相关引文,明确其中之“荼”都不是茶。屈原《楚辞》也写到“荼”与“荠”:“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为何“荼”与“荠”常作对比?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诗经》七“荼”分别是苦菜、白茅花和“毒害”。 《诗经》是我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距今约2600多年历史。 《诗经》先后有七篇写到“荼”,原文和译文如下: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苦人不觉荼菜苦,犹如荠菜回味甘。(《邶风·谷风》)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采来苦菜又砍柴,农夫生活难温饱。(《诗·豳风·七月》)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周原肥沃又宽广,堇菜苦菜像饴糖。(《大雅·绵》)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信步走出城门外,游女熙熙如茅花。虽然游女如茅花,可惜不见意中人。(《郑风·出其东门》)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我手操劳已麻木,我采白茅把巢补。(《国风·豳风·鸱鸮》 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手持锄头来翻土,荼蓼杂草得清理。野草腐烂作肥料,庄稼生长真茂密。(《周颂·良耜》) 民之贪乱,宁为荼毒:百姓如今思作乱,宁遭荼毒亦甘心。《大雅·桑柔》。 “荼”字是多义字,一、指苦菜;二、指茅草、芦苇之类的小白花:如火如荼,荼首(喻白发老人);三、与“涂”通用:荼炭、荼毒;四、与“舒”通用;舒缓,荼缓(舒缓);五、唐代之前与“茶”字通用…… 以上一至三句中的“荼”字,指的是苦菜;四至六中的“荼”字,指的是白茅花和茅草;第七句“荼毒”指的则是“毒害”的意思。 查阅多种版本的《诗经》,并未将上述“荼”字解读为茶的。《茶经·七之事》引《本草注》:按《诗》(《诗经》)云:“‘谁谓荼苦’,又云‘堇荼如饴’皆苦菜也”。可见陆羽也是视此“荼”非茶也。 粗读“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句中之“荼”,与苦而回甘的茶之特性非常相似,不是认真研读很难区别。当代很多作者,尤其是一些茶文化作者,在发掘茶文化元素时,不是从学术角度,而是从文艺角度,把这些非茶之“荼”,牵强附会、有意无意地想象演绎为茶,不仅有茶,甚至还有茶叶可采。这种似是而非的想象演绎,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茶史混乱,尤其是对入门者来说,会感到无所适从。 造成某些人牵强附会的原因是,荼菜能够作为一种蔬菜种植、食用至今,亦因其能苦而回甘,并有清热解毒、凉血等独特风味和功效,否则早该淘汰了。 据《易经》专家介绍,《易经》里没有写到大海,专家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是《易经》作者不认识海,所以无法写到大海。 我从中受到启发,认为《诗经》亦如此,作者不认识茶,所以无法写到茶事。 《诗经》汇集了当时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15个小国的诗歌,主要包括今天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陕西一些地方。自古至今,这些地方没有茶树,如果早期没有茶叶传入,这些作者就不知茶为何物,这是很自然的。有人认为,历史上这些地方可能不像当代这样寒冷,可能会有茶树生长。这其实只是违背科学的猜想,不要以为2600多年历史很长了,作为几十亿年的地球,仅是短暂一瞬。总体来说,自春秋时代至今,南北气候并无大的变化。再说,如果这些地方古代有茶树生长,应该会有相关化石出土。 今日陕西汉中、河南信阳等茶区不在其中。 “荼”、“荠”何以常作对比?《诗经》之后,将“荼”、“荠”对比的,是战国末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他在《楚辞·九章·悲回风》中写道:“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 有人以为此辞句中的“荼”也与茶相关,其实也是误解了。荼、荠皆菜名。荼味苦,荠味甘。该辞句的原意是:屈原以“荼、荠”喻小人与君子,表示两者的区别。“兰茝”为香草,屈原自喻品格超群,却怀才不遇,只能孤芳自赏。我以为,屈原也是没喝到、不了解茶的,如果他认识、热爱馨香之茶,一定会写出像《橘颂》那样优美的《茶颂》,甚至会像“兰茝”那样,以香茶自喻高尚的品格。 北宋郑刚中《山斋赋》亦提到“荼”与“荠”:“盥瓶罂而小汲,杂荼荠以同烹。”南宋宁波奉化雪窦寺住持广闻禅师,在《御书应梦名山记》中写道:“荼荠不同亩,曲毫幽而独芳”。 这一化用屈原《楚辞》的句子,其中“荼、荠”与茶无关,“曲毫”则是当代名茶奉化曲毫的由来。 荠菜比较常见,冬春之际,是南北城乡居民非常喜爱的菜蔬。古代称“荼”的苦菜则不常见,宁波农村没有种植,菜场里也从未看到。上网查找,了解到苦菜是个大家族,又称苦苣菜、苦麻菜、苣荬菜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野菜,资源十分丰富,有黄花、白花、紫花的。苦菜性味苦寒,清热解毒,具有治痢疾、黄疸、血淋、痔瘘、疗肿、补血保健等多种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能“治血淋痔疹”,脾胃虚寒者忌食。 我以为,古人常将“荼”、“荠”对比,除了味苦与味甜的反差,还因为有的苦菜与荠菜外形相似,因此具有可比性。 遗憾的是,我请教青岛、西安两位北方茶友,都无法确认苦菜,只能纸上谈菜,有机会一定去北方农村确认,验明真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