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读 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2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青,永远带“青”字

  谢善实

    上山下乡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当年的知青现在差不多都抱上了孙辈,那段岁月却挥之不去。摆在我案头的《八五三记忆·宁波篇》就是关于上山下乡的一段回忆。知青回忆当年生活的书刊见过不少,但正式出版的我只见到这一本。

  上山下乡中,宁波知青最远赴新疆农三师,上海出发过了10天不一定能到。最北去了大兴安岭,在加格达奇下车,还要往北,超过北纬50度了。我只到过北纬48度的小兴安岭,冬天那个地方树都冻得嘎嘎响。支边支边,宁波知青最“边”到了萝北县,太平沟、名山、肇兴三个公社距边境零公里。

  汇聚宁波人最多的是笔架山农场,到了那儿,谁用硬邦邦的普通话问路,准会招来一阵嘲笑。笔架山场部,西临佳木斯,东连福利屯,在佳木斯转车的宁波知青,插队的、农场的、兵团的,没地方宿夜了,就会乘火车到笔架山。笔架山果园队集体宿舍就像大车店,南北大炕足有20米长,我住过一夜。睡到半夜就有人叫,“阿三你朋友来了。”不知谁应一声“叫阿四去开门。他是小卖店老板。”当时哪来的老板,其实只是个营业员。不一会儿,炕上就摆开罐头啤酒,三五个人一起喝起来,各地的知青信息也在此交流。有人拉我:“这位人客也来喝一瓶。”半夜三更的喝什么酒,我只好装熟睡……在果园队呆过才能全面了解宁波赴黑知青生活,可惜我只呆过一宿。

  这本《八五三记忆·宁波篇》,并没有完整介绍宁波支边知青,只是八五三农场的部分知青的回忆。书是这本书的编委会副主任方丽华送给我的,她是老同学。捧起这本书,我就说这么厚的一本书,又是大十六开的,叫我如何看?她翻出了一首《献给北大荒的诗》给我。诗人说得真客气:“我用不太规范的诗歌形式描写知青年代的切身经历,没有华丽的词句,却是我最真实的感受,是从我心里流淌出来的声音。”其实,华丽的词句有什么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说:“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在我看来,作者梁日生写的“自是好的”,他的诗是黑龙江生活的白描组合,“初夏进队路翻浆”,其实,老天并不是有意作弄知青,这段路翻浆就表明年年春天都会翻浆。轻微翻浆的路很好看的,坚硬的公路会“软化”,汽车在上面行驶,就像在橡皮上走,一波一波的,但是坐在车上就不好受。作者说,他的诗“是从我心里流淌出来的声音”,这位朋友双目失明了,他的作品当然是心声的流露。

  其实不光是他的诗,整本书都是八五三农场宁波知青的心声。

  心声不一定是豪言壮语,豪言壮语往往不是心声。赴黑龙江前,听过的豪言壮语不算少,有人还改了名字以示决心,可是后来却悄悄溜回来了。八五三农场却有个人一生都献给了北大荒,收在《八五三记忆·宁波篇》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一生都献给北大荒》。才读第一段就知道作者是个“老老关东”,一些土话连我这个“老关东”都不懂。“猪场只是用木头架起来的猪帽子(马架子)”。我只知道什么叫马架,正面是个三角形,四面抹上泥和草。干打垒算是简陋了,它却更简陋。作者做猪槽、挑猪食、采草药治猪病、卖肥猪,他并不是个土头土脸的猪倌,而是养猪专家。1988年,作者和他的场友们关于仔猪初乳前注射猪瘟疫苗的研究,获得过八五三农场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获八五三农场和学技术协会畜牧兽医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被红兴隆农场管理局科协评为优秀论文。1990年,他与场友进行的“腹泻壮疗效饲料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研究”被黑龙江国营农场总局科学技术协会畜牧兽医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他叫安云昌,宁波九中毕业的。

  也有不少文章谈到当年的艰辛,但这些我却不以为然:如果艰辛也值得一说,那么长期生活在北大荒的农民呢?第一批到北大荒开垦的复员军人呢?而且在整个宁波赴黑龙江支边的知青中,他们的艰辛并不具代表性。但话说回来,因为是宁波知青,不习惯北方的生活,没有高寒地区的生活经验,这就多了一分危险。就是那位送书来的方丽华,我翻到了她写的《我在三连感受到的死与生》,我大吃一惊,“怎么你也与死神打过照面?”她叫我看下去。往下看,才知道,当年她曾煤气中毒。我问她详细经过,她说得轻描淡写:“这煤气中毒,醒过来了就没事了。”濒临过死亡,就会对生活多一分感悟,这篇文章的末尾说:“品味生活的甜酸苦辣是幸福,愿有限的生命里可以拥有更多的快乐!”祝大难不死的老同学拥有更多的快乐!

  除此之外,《八五三记忆·宁波篇》里更多是对农场老职工的怀念。《难忘北大荒》一文就详细记载了六名知青重返八五三经过,他们特地拜会了场部定居的老职工。文字不如照片更能表达情感,看了“周建萍和周玉兰相拥而泣”,读者会深受感动,这是一对老姐妹的真情流露。六名知青回访当年的十二连,养蜂师傅张新安说了一句:“你们宁波知青终于来了!”这一句话顶过长篇的欢迎词。《从一张老照片说起》、《一次难忘的考验》、《忆完达山上伐木》,书中众多的篇章表明,宁波知青们从来没有忘记过老北大荒人。

  《八五三记忆·宁波篇》还有一个吸引眼球之处,那就是照片多,彩色照片有100多幅,黑白照片有250余幅,这些照片不太讲究摄影技巧,却保存了30年前北大荒的原生态。

  这本书由当年曾在八五三农场工作的知青“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划、征稿、编辑,饱含着宁波知青的艰辛和深情”。知青已经是个专有名词,这个群体永远带着“青”字,他们虽然老了,但依然保存着当年的激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