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

让遗产保护理念成为一种价值观

  4月28日,在北京市积水潭,全媒体行动的记者和工作人员进行启动仪式和合影后,全程走访开始起步。(周建平 摄)
  5月5日,在大运河旁的衡水市,记者寻访河北省级非遗“故城龙凤贡面”的传承人刘芳泉、刘红兴所开的“智全兴”百年龙凤贡面坊。
  (周建平 摄)
  5月9日,记者在聊城市阳谷县周店镇古运河船闸遗址采访当地农民。
  (周建平 摄)
  6月18日,采访团在杭州与陈桥驿老先生合影。(王鹏 摄)
  6月5日,采访团在瓜洲古渡合影。(王鹏 摄)
  六月六日,在常州青果巷,记者采访运河沿岸居民。 (王鹏 摄)

  

  

  编者按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于4月24日策划推出“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这次行动是宁波在大运河申遗中的一项重要行动,也是推广宁波城市形象的一次重大策划。在近2个月的时间里,在集团党委、编委会的领导、指挥下,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和中国宁波网分工合作、协同作战,来自三报一网的20余名记者分批赴中国大运河27个申遗城市,深入各城市的运河遗产点段,开展联合采访和公益宣传活动。整个行动行程1.5万公里,采访了20余位国内知名的运河遗产专家和上百名沿河居民,连续刊发了130多篇报道,深入挖掘、传播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呼吁全民参与到运河遗产的认知、保护和传播中,让遗产保护理念成为一种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传播效应,充分彰显了报业集团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在活动过程中,集团主要领导和宁波晚报、东南商报、中国宁波网分管领导亲自带头,来到行动前线,跟随采访组深入运河遗产点开展采访活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表率作用。

  长时间、高强度的采访活动极大地锻炼了年轻记者的吃苦精神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纪律性、责任心,达到了将此次行动作为检验“走转改”成果的预期目的。

  宁波日报派出陈朝霞、陈青、姬联锋三位文字记者及摄影记者周建平参与此次行动,深入挖掘每座申遗城市与大运河的故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了一篇篇报道,共发表文章40余篇,近7万字,让读者对中国大运河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全媒体行动结束后,这几位记者又各写了一篇文章,对这次全媒体行动进行回顾和总结。

  行走大运河 且行且珍惜

  陈朝霞

  当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传来,记忆突然被拉回到4月底开始的“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

  我有幸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宁波,来到中国大运河最北端,沿着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的方向自北向南、再折向西往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依次采访了北京、天津、沧州、衡水、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洛阳、郑州、鹤壁、安阳13座大运河沿岸城市。

  这是一次认识与了解中国大运河的过程

  在行走中国大运河之前,对它所有的知识来源于教科书———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它是我国古代漕运的主要通道……

  当一次次追寻在大运河沿岸的那些闸坝、桥梁、险工、古镇、关口、码头时;当走入沿岸寻常人家,与他们闲聊家长里短时;当在运河畔的田间乡野,感受百姓的喜怒哀乐时;当聆听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各自城市大运河的历史与人文后,教科书中关于中国大运河的描述便立体、生动、形象了起来。

  中国大运河是一座百科全书———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生活的、地理的、水利的……它不仅连接着过去,更是现在的和未来的———你根本无法从某一方面单独去描绘它、阐释它。

  于是,“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仿佛穿越历史的迷雾,首次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大运河丰富多彩的内涵,由此,大运河不再消失在记忆中,不再是神秘的、遥不可及的,它鲜活地走进读者的视野,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认识大运河的窗口。宣传中国大运河本身,正是此次全媒体行动最大的价值。

  这是一次宣传宁波和浙东大运河的行动

  在此次全媒体行动成员乘坐的两辆商务车车身外,“宁波:一座串起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的城市,中国大运河的结篇,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篇”的字样特别醒目,全媒体行动实际上成为宁波的“代言人”,采访车所到之处,宁波这座城市也随之成为大运河沿岸民众注目的焦点。

  在北京通州,沿京杭大运河全线骑行的吉林中国大运河申遗志愿者于贵海感叹着全媒体行动对于宣传宁波城市的意义;在山东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特别指出海港城市宁波在中国大运河中“对外交流”的重要地位;在河南郑州,文物专家、大运河申遗项目顾问张振明同样形象地比喻宁波在中国大运河中“你在运河尾”的地理位置……

  同时,鲜为人知的大运河沿岸的宁波元素也得到挖掘和展现。在北京,宁波籍著名藏书家范钦、著名史学家万斯同的崇高风骨再次得以追忆;天津三岔口、妈祖庙与宁波三江口、庆安会馆相得益彰,两地相似的文脉商脉奔涌而出;在河南浚县,留下了浙东学术代表人王阳明讲学的足迹……

  的确,全媒体行动不仅宣传了大运河本身,而且也宣传了宁波城市,让宁波的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等为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应该是宁波的媒体跨越万里宣传大运河行动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次体力及脑力的挑战

  行程一个月,采访13座城市,从麦苗青青走到麦穗金黄。华北平原的狂风怒吼、漫漫黄沙、漫天杨絮曾让我无处可逃;江北咸涩的地下水、大蒜加馒头的饮食让我难以下咽;住着国道旁的招待所,来来往往的车辆让我彻夜难眠;水土不服让我全身长满红包;还有在燥热难耐高温下的穿梭、在凹凸不平乡间小路上的颠簸、在雨中泥泞中的寻访、在堤坝坡道上的手脚并用;早出晚归,查资料、整理采访笔记、构思、写稿至深夜……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这真是一次辛苦的历练。然而,这所有的辛苦非常值得。因为有那么多的读者追看着我们的“大运河电视连续剧”,建议我们增加报道大运河沿岸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交通走向等信息,还有曾经生活在运河旁的新宁波人称赞我们的报道给他们“上了家乡人文历史这一课”,甚至有读者期待我们的系列报道编辑出版成书。

  还有什么比读者的肯定更让人欣慰的呢?这次宝贵的人生经历将在我的记忆中珍藏。

  当“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接近尾声,我把目光投射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时,不能不感叹———值得珍惜和传承的还有大运河留下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虽然中国大运河昔日的繁华与喧嚣不再,留给后人的除了日夜流淌着的生命之水外,还有历史的沧桑和落寞。但是,当现代化的浪潮催生着中国大地的新陈代谢时,中国大运河也不例外。愿它在时代的大潮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期待一条水清鱼跃的大运河

    姬联锋

    作为媒体人,在参与“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之前,我就一直在关注报纸上的相关报道。从这些报道里,教科书中的大运河变得生动鲜活。古人用辛勤的劳动和杰出的智慧,开通了贯穿中华大地南北和腹地的大运河,使中国古代便拥有了水上高速公路,天南海北的货物得以流通,南北文化得以交融。通过连续关注这次报道,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大运河在商贸、饮食、民俗、宗教、建筑等多种文化繁荣方面作出的贡献。我相信,通过这次全媒体行动,一定有不少市民和我有同样的收获。

  作为体育记者,有幸获得机会参与27座申遗城市中最后6座城市的报道,这让我对大运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原来从小耳熟能详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的苏州和杭州,竟然与大运河有那么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大运河造就了人间的天堂,苏州和杭州是大运河在江南奏响的最强音,而古代帝国的都城长安、洛阳、北京,因为大运河而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大运河沿岸文物古迹众多,站在大运河沿线那一座座古桥上,在苏州的宝带桥、南浔的通津桥、绍兴的八字桥,历史仿佛凝固了,成百上千年来,有多少人从这些古桥上走过?这里曾见证了多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这些古迹边驻足,你的思绪不由自主就开始穿越。

  大运河上散布着许多水利设施,那些数不清的闸和坝,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们也见证了南来北往的商队和旅人的繁华景象。而古人在通过大运河畅游天下之时,也留下了不少的诗词歌赋,可以说自古以来大运河就满载着文化的基因。

  大运河成功申遗之后,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该怎样保护、开发和利用大运河遗产。保护运河沿岸的文物古迹和各种水利设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固然重要,保护运河的根本———水,则是更紧迫的任务。在我采访的苏州、湖州、嘉兴、绍兴、杭州、宁波几个城市中,绍兴段运河中的水算是最干净的了,也只是三类水,还算不上清澈。而在苏州平江历史街区,那里河道中的水相当污浊,两岸的粉墙黛瓦再漂亮,河中流淌着这样的水,美景也打了很大的折扣。在那里采访住在河边的季大伯时,他还记得几十年前清澈的运河水,而现在的状况无疑让他深感无奈和失望。在湖州南浔、在绍兴、在宁波余姚丈亭老街,运河边的居民在接受采访时都会追忆起几十年前在运河中或游泳或洗菜的情景,他们很怀念那时清澈的河水。

  在杭州采访91岁高龄的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陈桥驿时,陈老对运河水的关注让我印象深刻。陈老表示,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目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属于严重贫水国家。他甚至想到了,再过1000年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喝水问题。老人家已是垂暮之年,尚且忧心忡忡,我们就更应该为留下清澈的运河水而努力了。申遗成功后,有关部门或许首先应该考虑如何让运河水变得更清澈,如何让运河周边的环境更优美。

  古谚有云:“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运河环境变好了,周边居民生活环境改善了,他们保护运河的积极性会更高,也会吸引更多的市民到运河边旅游休闲,这样便可以带动运河沿岸的经济,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自然可以为后代留下一个水清鱼跃的大运河。

  大运河采访是植根一生的记忆

  陈 青

  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使宁波有了第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在为宁波骄傲的同时,回想参加“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的点点滴滴,也感到非常骄傲。全媒体行动不仅仅走过了27个申遗城市,在运河遗产点、博物馆、文保部门等地采访,寻找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大运河深沉而丰厚的底蕴,了解感受当地人民对大运河申遗的热情以及自豪感,也向他们介绍大运河宁波段的重要地位以及宁波当下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这样的公益宣传活动,是全民寻访中国大运河包容、开放精神内涵的缩影,也是推广宁波城市形象的一次重大策划。参与此次全媒体行动,将成为我植根一生的记忆。

  在我采访的商丘、淮安、扬州、无锡等9个城市中,普遍感受到的是当地政府对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重视,文保专家为保护运河文化遗产默默奉献,当地人民对申遗成功的向往。我们在各地也能寻访到宁波人的足迹,大运河促进了南来北往的大融合,并且通过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生机与活力无限。

  淮安诞生了一代伟人周恩来、《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京剧大师周信芳等名人,明清时期因中枢漕运、集散淮盐、漕船制造、粮食储备、河道治理地位显赫而成为“运河之都”。中国漕运博物馆还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淮安漕运总督署遗址是2002年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位于总督漕运公署遗址附近的中国漕运博物馆2008年开工建设,现代化的高科技演示与文物史料巧妙结合,全面展示了中国漕运的恢弘历史和灿烂文化,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船型超级互动桌充分体现了游客与历史的互动。我想,到博物馆来的孩子们一定非常感兴趣。淮安的戏曲文化土壤肥沃,运河边的广场每天有戏迷唱淮剧等地方戏曲,淮安戏曲博物馆内还有专门场馆供业余戏曲团队表演,宁波籍京剧大师周信芳故居内天天有京剧迷在唱戏。在采访的戏迷中,每个人或多或少总能讲出点运河的故事。

  文保专家为我们的采访提供了很多便利,他们对运河申遗保护如数家珍。洪泽湖博物馆馆长裴安年在被称为“水上长城”的洪泽湖大堤,给我们介绍了真正称得上严丝合缝的条石墙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在淮北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工地,濉溪县文物局副局长丁新讲述了他1999年在运河边收瓷器的经历,“老百姓家里瓷器很多,我早上7点多钟出门去,带两种香烟,2元一包的东海和4元一包的渡江。看到好一点的给渡江烟,差一点的给东海烟。为此收来不少好东西,如今它们都在柳孜运河博物馆。20元一箱的瓷片也收来很多,复原了不少器物。”

  在采访过的大运河申遗城市中,当地市民对宁波的了解或许有多有少,对我们的全媒体行动给予了热情配合,在得知我们在运河沿线要采访27个城市、历时两个月之久时,更是不吝赞扬。很多人看到我们拿着采访本东张西望,热情地前来询问、提供帮助。淮安河下古镇86岁高龄的王嵩余老人给我们指点宁波人建造的四明会馆怎么走,让自己的孙子把当地方言“翻译”成普通话;从扬州市政府退休的钟立生在了解我们的大运河采访活动后,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盐商建造的园林以及当地的建筑特色;常州奔牛镇上打麻将的老人向我们讲述万缘桥与陈圆圆的故事;无锡吴桥东路开布店的大姐主动向我们介绍三里桥的米码头、竹场巷的钱码头等无锡古迹,顾客来了就招呼邻居接着讲,他们觉得“我们能讲的很多,对大运河的宣传还可以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