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今日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28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杭州湾”与“马都拉”:一对异国姊妹桥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印度尼西亚纪行之二

图为中国援建的泗马大桥。

  本报记者 温兴邦 李广华 叶向群

    印度尼西亚被称为“万岛之国”,一座座岛屿,像撒落在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璀璨明珠。然而长久以来,这个国家的人民也饱受着海水阻隔之苦。2009年6月,由中国援建的泗水—马都拉大桥(泗马大桥)通车。从此,拥有印尼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爪哇岛,与邻岛马都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前天上午,当导游黄子明先生带着我们驱车穿越这座大桥时,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脚下的这座大桥与家乡宁波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一样,同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设计、建造,她俩可谓是一对异国“姊妹桥”。

  黄先生祖籍福建,现住泗水,是印尼第四代华人。“马都拉岛有5250平方公里,住着400万人口。这里盛产盐巴、烟草、咖啡、石油以及农渔产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与经济发达的泗水相比,这里的经济基础还非常薄弱。” 他指着狭窄的马都拉海峡说,“大桥建成前,两岸来往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渡船,马都拉岛的经济发展由此受到极大限制。如今,一切已经开始改变。” 

  我们沿着大桥北岸一路前行,一长溜路边摊点在出售当地服装和工艺品。在距离大桥大约5公里的一家路边咖啡餐馆门口,有着一头卷曲黑发的当地小伙子UMAR FARUK,正忙着把刚从泗水运来的矿泉水搬下车:“以前我们坐渡船单程将近1小时,现在5分钟就过大桥了。过桥费还比坐船便宜很多。”

  现年53岁的ACHMAD,是这家餐厅的领班,黧黑的皮肤“透露”出他36年的水手生涯。“我曾经在荷兰游船上工作,到过中国的上海。”他笑着说,“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到那里,满街都是脚踏车,高楼也没那么多。2000年再去时,上海完全变样了,中国的发展实在太快!”ACHMAD表示,他很想带着妻子和4个儿女再去中国看看。

  昨天,泗马大桥总设计师、现任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毅谦,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李总介绍说,中国和印尼两国共建的泗马大桥是东南亚最大的跨海桥梁,全长5.4公里,有近1000名中方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了该桥的建设。中国对泗马大桥的援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项目利用中国政府的优惠贷款;第二,大桥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工艺均由中国技术人员完成,并为印尼政府提供了相关技术资料;第三,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为印尼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

  李总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中国标准”:“泗马大桥是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较早签约和初见成效的国际工程项目之一。大桥设计、施工完全采用中国标准规范,是中国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输出国门的第一个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项目,它不仅带动了中国技术输出,而且还带动了国产材料和设备出口。”

  作为总设计师,李毅谦对泗马大桥有着“亲生儿子”一般的情感:“中国技术人员为泗马大桥量身定制了大桥专用设计施工规范,很好地适用于当地的桥梁建设。中国标准与国产材料的有机结合,为大桥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接着,李总又饶有兴致地谈到了泗马大桥的“姊妹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作为跨海大桥,两者的主桥均为斜拉桥;而核心技术的相似之处则是如何处理海洋环境下桥梁结构的耐久性问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