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量迪 象山记者站俞莉 陈光曙)一株普通橘苗的价格仅为2元钱,而象山县晓塘乡月楼村的橘农黄吉布培育的“红美人”新品种橘苗,去年却卖到一株15元。正当人们以为他今年一定会扩大育苗规模,老黄却按兵不动,依然只在一亩地里育苗,没有增加一株橘苗。 “不扩大育苗面积,说白了就是一种饥饿销售方法。这几年,我的橘苗销售之所以能保持亩产10万元左右,关键是在育苗前先摸清橘农的需求,然后算出育苗数量,宁缺勿滥。”这位被当地橘农称为“精算师”的老黄,一语道破“天机”。 与黄吉布同乡的林李根,是一位大学生村官。他在2009年创办象山骏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时,为达到2万羽散养鸡场规模,免费向20余户残疾人家庭提供8000羽鸡苗,并向他们提供每公斤低于市场价0.4元的饲料。当时,许多人以为林李根是为捞政治资本而做了一笔亏本买卖,但当这位毕业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大学生掰着手指算了几笔细账后,众人无不为之拍手叫好。原来,达到2万羽散养鸡场规模,可获政府一笔相应补助;鸡饲料是他公司自制的,虽然提供给残疾户的饲料价格低于市场价,但他每公斤仍能赚到0.2元,虽然利薄,但基本可抵消赠送鸡苗的费用。 农民“精算师”的兴起,在象山已非晓塘乡的独有现象。位于象山港畔的贤庠镇,去年起专门在粮食生产功能区试点探索“农民精算师”模式,着重推广传授在水稻生产中的机械耕田、插秧、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机械收割等精算经验。通过统防统治,减少农药使用量,当地平均每亩水稻可节约生产成本300元,粮食亩产量增50公斤,达到省时、省工、省肥、省农药、增产的良好效果。 “拿着账本种田,盯着效益调整,农民‘精算师’已成半岛农业开发的生力军。”据象山县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农民事情农民办、农业产业农民干”的新思路,该县逐渐构筑起“政府引导调整、农民自主调整、市场决定调整”的大平台,使得精细农业生产形势一年比一年好,同时培养出近200名虽然没有正式职称证书,却能经得起市场摔打、具备熟练精算方法和技术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农民“精算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