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慧卿 李国民 周琼 汉堡,位于易北河、阿尔斯特河与比勒河三条河流交汇入海之处,是德国北部的著名港口城市。世界各地的远洋轮船来德国时,通常会在汉堡港停泊,汉堡也由此被称为“德国通往世界的大门”。而这里,也是当年筚路蓝缕闯荡世界的诸多宁波人见到欧洲的“第一扇窗”。 “因为吃苦耐劳、勤劳敬业,许多船东喜欢用中国水手。汉堡中华海员之家最多时有三四千名会员,其中近半是宁波人。”指着忙碌的汉堡港,德国汉堡中华会馆荣誉理事长、旅德宁波同乡会理事长陈名豪先生有着诸多感慨。 陈名豪先生子承父业,是汉堡“海员之家”的“掌门人”。老船员郭永远说,海员之家就是水手们岸上的“家”。从1962年成立之初起,海员之家就是一个非盈利性机构,主要工作就是为华人船员争取应有的权益,同时为船员们代办签证缔约、税务、保险、翻译、邮件转交、汇款、港口或机场接送以及法律咨询等服务。等待船期时,海员们只需支付成本费用,就可以在海员之家的船员宿舍就餐、暂住。 海员之家是“宁波帮”团结互助精神的集中体现。81岁的老海员张富德回忆道,许多宁波人到了这里,就以兄弟相称,谁有事大家都会帮上一把。他回忆道,早些年,一名叫何志华的船员遭遇海难,其遗孀蜗居乡间,不知如何为自己争取权益。听说这事后,以陈名豪为首的不少人为其四处奔走,打了整整2年的官司,最终帮何志华的遗孀争取到了合理的抚恤金。 “话不多,肯做事!”直至今日,“宁波帮”的吃苦耐劳在当地依旧有口皆碑。宁波籍厨师潘伟钢在汉堡开设的一家金龙饭店,受到当地许多市民和游客的喜爱。这家有近百个餐位的餐厅一直由女主人陈倖波一手打理。餐厅主人19岁的儿子潘超伦,读小学起就学会了到后厨帮父亲切配,在前厅帮母亲招呼客人。如今,尽管生活早已富足,汉堡工业大学的课业十分繁忙,潘超伦依旧经常到餐厅帮忙,并不时跟着母亲一同出去做义工,服务华人团体和当地社会。 随着“走出去”的脚步加快,“宁波帮”的身上体现出了更多的创新和开拓精神。14岁时就随父亲来到汉堡的陈名杰,在父兄的支持下,选择了在汉堡科技应用大学攻读“轮机”专业。他不但成功考取了轮机长执照,还被许多大型船公司争相聘用,成为德国船运史上第一个华人轮机长。 不断走出去的宁波人,如今正以更广阔的视野,架设起一条条甬德两地的交流桥梁:宁波华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德国华翔汽车零部件系统公司,均胜电子并购德国普瑞有限责任公司,慈溪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努力同德国REV RITTER有限公司融合,正在不断学习引入德国的先进技术,融入当地市场。 (本报德国汉堡27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