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30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希望与家乡的关系不要断掉

———访印尼江浙同乡会前主席应耐吾先生

  应耐吾先生(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励军辉 摄)
  雅加达老港口。(励军辉 摄)
  导游小徐展示位于三宝垄市的“三宝洞”。
  (励军辉 摄)
  在印尼国家博物馆,中国瓷器占了一席之地。(励军辉 摄)

  本报记者 温兴邦 李广华 叶向群

    听说来自宁波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印尼之行采访组来到雅加达采访,印尼江浙同乡会前主席应耐吾先生特别高兴。他主动接受采访,同时还叫来相关的华人华侨小聚,一同接待来自家乡的记者。

  应耐吾先生今年68岁,三年前卸任印度尼西亚江浙同乡会主席的职务。他祖籍慈溪,出生在印尼泗水市。他父亲在很小的时候随舅舅闯南洋,做生意,最后来到印度尼西亚。应耐吾的家庭很注重文化。外公、母亲,还有他自己,都曾从事过教师的职业。应先生在印尼出生,印尼长大,后来到德国留学。因此,他也成为精通德语、荷兰语、英语、印尼语、汉语的通才,在当地华人中有较大的影响力。

  应先生在印尼成立的BATARA(巴达拉)公司,是印尼最大的一家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其品牌产品BANTEX(办得事),在印尼各岛销售30年不衰,部分产品还通过香港,销到祖国内地。

  应先生育有一儿一女。他经常教育他们,自己是华人,不能忘了自己的根。他还带着孩子们多次到慈溪寻根。他告诉记者:“父亲在世时,和老家是有来往的。”

  应耐吾先生做过三年的江浙同乡会主席。他带头通过各种途径,跟印尼各地的华侨交流,组织为有困难的华人捐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他还多次回内地考察,希望以同乡会为桥梁,教育后代,不能断了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要保持下去。为此,曾做过泗水智星大学校长的他,通过国家侨办联系,2002年,智星大学跟重庆师范学院联合办学,送华人学生到重庆学习,学生毕业后回到印尼各地教授汉语。目前,毕业的学生已有300多人。

  应先生说,与他同代的老华侨目前较担心年轻人如何接过他们的班,把印尼与中国友好的接力棒传递下去。他说,华侨在发展印尼经济和融入印尼当地的同时,要保持华人特有的跟祖国难以割舍的亲情和文化。

  在我们到达雅加达后,应先生还组织十多位新老华侨接受采访。其中年长的有80多岁,有的祖籍还在宁波。采访中,新老华侨们畅叙在印尼的创业过程。他们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无比欣慰。一位高先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来到印尼的,祖籍在鄞州五乡。高先生虽然出生在上海,但还保留着浓重的鄞州口音。整个采访过程,他都用热切的眼光看着我们。临别时,他紧紧握住记者的手,依依难舍。

    印度尼西亚

  由约17500个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人口超过2.48亿,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国家。印尼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创立国之一,也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及20国集团成员国。

  印尼群岛自公元七世纪起即为重要贸易地区,古代王国三佛齐及之后的满者伯夷曾与中国及印度进行贸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