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3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爪哇岛上,郑和至今“活着”

本报记者 温兴邦 李广华 叶向群

  一到印尼,当地导游小徐就操着广东潮州腔普通话考了我们一个问题:猜猜,在印度尼西亚,谁是最有名的中国人?在我们还在思索间,小徐憨笑着道出了谜底:马三保。

  居然是600多年前的郑和!答案出乎意料,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小徐刷着储存在平板电脑里的图片:“这是印尼第五大城市semarang,中文叫做‘三宝垄市’。这个地名起于郑和本名。你们是否会想到,印尼有这样一座以中国明朝人命名的城市?”

  岂止是没想到,我们简直感到吃惊了。

  “三宝垄有两处关于郑和的著名建筑,一个是传说郑和登陆地的三宝洞,一个是后来兴建的大觉寺,那里竖立着郑和的巨大塑像。”

  在这位异国小伙子缓缓的叙述中,郑和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航海家,英容宛现———公元1405年7月11日,34岁的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率2万余人乘坐63艘“宝船”,从江苏刘家河出发,浩浩荡荡驶向蔚蓝色的大海……此后二三十年间,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沿途拜访了30多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畅通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丝绸之路,这其中就包括如今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

  作为一代航海家,郑和的胆略无疑令人敬佩。然而,作为一位古代中国人,何以会在遥远的印尼,被当地的人们祭上神坛?大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郑和与如今生活在印尼的1500多万华人一样,血液里充满着越洋过海、开拓奋进的豪情;其次,在印尼2.4亿多人口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占了七成,而郑和作为回族人,一样信奉伊斯兰教。郑和的这一双重身份,使他在印尼成为了神一样的人物。

  到达雅加达的第二天,我们前往印尼国家博物馆参观。偌大的陶瓷馆里,我们看到“chinese ceramics(中国瓷器)”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从汉代陶艺到明清青花,中国的历代瓷器都能在这里找到身影,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寿桃梅鹤等图案,散发着独特的中国气息……

  当天中午,在著名印尼华侨应耐吾先生招待我们的欢迎宴上,一同作陪的新华社驻雅加达分社社长余谦梁说:“印尼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瓷器,大多属于民窑制品,它们尽管不像官窑那么精美,但这恰恰折射出中国和印尼两国千百年来更为广泛的民间交往。”

  郑和1433年逝世于印度古里,而他直到今天依然“活”在印度尼西亚这个万岛之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