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读 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0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展示城市文脉 累积精神财富

———读《北仑往事》有感

  於贤德

  前不久,我收到了一套《北仑往事》,打开厚厚三大本装帧典雅、印刷精美的书籍,一股暖暖的乡情涌上心头。《北仑往事》由北仑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道轩同志主编,北仑籍连环画大师贺友直先生题签,书的副标题是“北仑新区时刊往事报道和怀旧散文集”,这对于一个在外漂泊了35年、年过花甲才回到家乡的游子来说,是慰藉乡愁的灵丹妙药。这三本书近100万字,我只花了两个晚上就读完了。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欣喜欢快之情油然而生,从中引发的回忆、激动和感慨,也就可想而知了。

  《北仑往事》的第一、第二册收集了曾经在《北仑新区时刊》发表过的追记本地“往事”的文章,其中,有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北仑人民的生产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迁的记录,有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奋斗业绩和生活态度的展现,有对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榜样的肯定与赞美。

  在这些“往事”中,还有不少文章抒写的是北仑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特定的风俗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群众在漫长生活历程中积淀下来的最具特色的内容,里面蕴涵着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记忆、情感、仪规和希望。这是群体心理认同和凝聚的成果,也是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的重要环节。这样的风俗习惯不但使日复一日的生活过程变得更富情趣,更具节奏感,更有人情味,而且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不管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产生何等巨大的影响,那些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通过滋润心灵、调适情感、谐和族群的途径去优化人们的生活。

  当我们的记者用文字记录、描写那些仍然活在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的民俗活动,并通过报纸加以传播,这就能够促使广大民众在阅读中对其进行细细品味,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去感受那些浸润在平凡生活中的特殊意味,使那些原本看起来很平常的民俗活动变得更加新鲜生动,更加光彩夺目,这对地域文化的整合、传承和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往事》的第三册是怀旧散文,作者们用文学的眼光和审美的表达,充分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细节和逸闻趣事的美好记忆,那些饱含着人情、蕴藏着趣味、凝结着哲理的故事、花絮、场景和人物,仿佛从已经逝去的岁月中走到读者眼前,走进人们的心扉。活泼泼的文学形象会让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愉悦,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共鸣,形成一种豁然开朗的启迪。这样的文学创作,既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的色彩,又有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在作家的笔下获得了美的升华,这是对美学家们讨论了很多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理论问题的最好解答。

  作家王蒙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曾这样说:“在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经历过一些过去从未经历过的事件与地域的时候,我常常沉醉于体验、欣赏、惊喜、新奇与好奇。恰恰是在发现了周围事物的陌生以后,我欢呼的是世界与人生的丰富与快乐:一切都有意义,一切都不会白白糟蹋,永远要观察与谛听,品味与汲取,铭记与回味,编织与延伸,赞美并且叹息。”正因为《往事》的作者们本身就是生活的主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智慧和技艺,但同时又是生活的有心人,他们能够对看似平平常常的生活现象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与谛听,对很多并不是那么引人注意的细节能够加以认真地品味与汲取,这样才能够充分感受到蕴涵在其中的特殊的意味,领悟到很多人心中有所触及却似乎很难言说的意蕴,才有可能把一般的生活场景上升到审美的境界,然后在漫游、回忆、陶醉的过程中进入文学创作的新阶段。

  “往事并非如烟”,尤其是我们把这些往事纳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大格局中来看,并且把它们转化为文学作品来欣赏的时候,它们不但成为特定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成为引领本地人民群众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