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1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方寸金石 尽显风流

———走近宁波的篆刻世界

  宁波市篆刻艺术馆展厅一角
  童衍方艺术馆展厅一角 汤丹文 摄
  宁波七中学生练习篆刻
高式熊在篆刻

  周燕波/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始于殷商,兴于秦汉,盛于明清的篆刻艺术,堪称中国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刀代笔,将汉字的书法之美,展现于方寸金石之中,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历来被文人所称道,喻为“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并与传统的诗、书、画一起被世人并称为“四绝”。

  在今年5月这个“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季节里,宁波有两座艺术馆在同一周内相继开馆,不知算不算巧合,两者均是以展览、收藏金石、书画为主的艺术馆。一座是于5月11日在风景秀丽的月湖之畔开馆的宁波市篆刻艺术馆,另一座是5月15日在宁海前童古镇开馆的童衍方艺术馆。童衍方是宁海人,现为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两座翰墨飘香、金石齐鸣的艺术馆遥相呼应,似乎昭示着宁波这块土地上有着深厚的书法、篆刻文化积淀。

  篆刻艺术馆面世迎客

  前不久,记者来到了宁波市篆刻艺术馆,在这里见到了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篆刻创作委员会主任蔡毅。据他介绍,宁波市篆刻艺术馆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假宁波月湖香庄内的马衡故居创办,宁波茶文化促进会成立近10年来,秉承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宗旨积极征集篆刻作品。从2003年起,茶促会陆续邀请当今有影响的著名篆刻家及中青年名家创作了《茶经》、《宁波名胜》、《论语选句》、《三字经》、《千字文》、《道德经选句》等多部印谱,积累了一批当代篆刻名家的原石藏品。

  十年累积,蓄势待发。给这批藏品找到一个好的归宿,让它们呈现在公众视野里,让市民通过篆刻艺术馆了解与见证宁波篆刻历史的渊源及历代印人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这个想法和计划得到了市有关部门及领导的支持。2012年6月,“宁波市篆刻艺术馆”名称获市民政部门批复,随后艺术馆筹备小组成立并启动,从资料收集、实物征集、设施添置、布局规划到展板设计、展品陈列,历时一年多,于去年进入试运行阶段。其间,先后有韩天衡、高式熊、李刚田、刘一闻、余正、张耕源、徐云叔、孙慰祖等著名篆刻家来到艺术馆参观,并对艺术馆的筹建给予指导和建议。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今年5月11日,在清雅、古朴的月湖香庄内,宁波市篆刻艺术馆举行了开馆仪式。篆刻艺术馆东临月湖,波光粼粼的月湖滋养着这里的金石印泥。这里曾是马衡的故居。马衡(1881年—1955年),字叔平,宁波鄞县人,是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是我国现代著名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

  篆刻艺术馆共有2000多平方米,上下三层,一楼为学术报告厅,二楼为“馆藏陈列厅”和“高式熊展览馆”。陈列厅内最引人瞩目的是《千字文》印谱,这是馆藏的篆刻名家参与人数最多、印面文字字数最多的一部印谱,整部印谱原石有近100方。“高式熊展览馆”展出高式熊书法作品及45方《茶经》印谱原石等。高式熊,1921年生,宁波鄞县人,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现为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三楼为中国篆刻史展厅和宁波篆刻展厅,展示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及各种流派印风的代表性人物、近现代篆刻大家、甬籍名家和甬上印人的作品及其简介。艺术馆内布局疏密有致,风格古朴典雅,极具人文艺术气息。

  蔡毅说,创建篆刻艺术馆,一直是宁波印人多年来的心愿,旨在借这一扇窗口,展示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篆刻史上的地位以及历代甬籍印人为此而付出的心血。宁波市篆刻艺术馆目前在全国来说,规模比较大,虽然影响还未远传,但毕竟已经搭起了一个舞台,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今后,艺术馆将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外地或本土的名家在此举办书画、篆刻展览,并举办一些书法、篆刻方面的研讨交流会。同时,要加强跟西泠印社的合作,做好关于宁波篆刻史的一些文献资料的搜集、梳理等工作,完善与充实篆刻艺术馆的馆藏、展示内容。

  金石大家群星闪耀

  翻阅由蔡毅主编的《宁波篆刻》一书,发现宁波的印坛代有翘楚,堪称篆刻艺术的重镇,在中国篆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低估的影响力。正如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先生在该书序中说:如果以西泠印社百年历史来统计宁波印人,先后加入西泠印社的宁波印人有20余人,并且还为西泠印社贡献了两任社长:马衡与沙孟海;三位副社长:潘天寿、童衍方、陈振濂,还有10来位理事,再加上当代活跃在印坛的宁波籍印人,粗略算来,宁波在百年篆刻史上几乎是占了“半壁江山”。

  追溯百年篆刻史,宁波籍的篆刻大家不在少数:赵叔孺、马衡、潘天寿、秦康祥、张鲁庵、朱复戡、沙孟海、周节之……这些篆刻名家如璀璨星辰照耀四明大地,他们的作品以高超精湛的艺术造诣流芳百世。赵叔孺以“二驽精舍”闻于世,以“太阴”与另一位大师吴昌硕的“太阳”相抗衡,开创一代宁波印风。蔡毅说,也许是因为受江南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也许是因为宁波人性格内敛含蓄、做事严谨细致的特点,宁波印人基本上传承了赵叔孺的以端雅、精细为特点的“太阴”风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梳理现当代宁波篆刻史,宁波籍印人的成就不容小觑: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马衡的金石学被郭沫若推为“前驱”;沙孟海以“兰沙馆”驰名当代,其印学理论更是独步百年;张鲁庵集藏印谱,规模之大,堪称旷世壮举,印史奇人;周节之幼承家学,师从沙老,业精于勤,被誉为浙东篆刻界一面“旗帜”;高式熊以精工、遒劲的浙派印风追随先辈,乃当代印坛名宿……再接下来当数余正、陈茗屋、童衍方、孙慰祖、陈振濂等名家,均师从大家,又自创一体,以醇厚功底、大家风范引领当代印坛。如沙孟海曾高度评价童衍方的印谱:“得然犀(注:童的老师来楚生号“然犀”)指授,走安吉高浑一路,既有守,亦有为,范我驱驰,展卷色喜。”

  另外,活跃在当今印坛并具备一定实力的宁波本埠的老、中、青印人亦有近百人,如老一辈的有曹厚德、周律之、贺圣思等人,他们师承先贤,却法古不泥,以谦逊朴实的治学态度、浑厚天成的艺术风格影响宁波年轻一代的印人;以包根满、施晓峰、张奕辰、钱路、张明珠、黄哲平、孙群豪、蔡毅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正值壮年的甬上印人,则以手中日渐稳健老练的铁笔彰显深厚功底,他们的作品屡次入选“全国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篆刻评展”等国内权威展览并获奖,艺术水平也日臻成熟,一些人已开始著书编册,总结、提炼自己多年的艺术生涯;而以阮解、吴相撑、蒋明、张明、罗超阳、贺维豪等为代表的一群后起之秀,则借时代之机遇,发挥自身之聪慧,再得名师之指点,技艺突飞猛进,已开始在一些高级别的大展、评选中崭露头角,让印界同行刮目相看。

  陈振濂称:“我总会对宁波籍印人在此中活跃异常之事实热切关注。我以为这应该是我们近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为什么在近百年先是作为商埠又是作为远离沪、杭等文化中心的宁波,在篆刻上竟会有如此声色威壮的魅力展示?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展示?”的确如此,在全国并非文化前沿和中心的宁波,却在书法篆刻艺术领域里群星闪耀,成就骄人,这或许真像陈振濂所说的是一个有待研究、破解的文化之谜吧?

  篆刻艺术后继有人

  小小的一枚印章,不仅承载诚信与权威,而且还浓缩了中国书法的形体、风格之美以及印石天然之美等多种文化元素,集多种审美意象于一体,可谓“尽精微致广大。”在宁波,很多年轻人也喜欢上了篆刻这门意韵独特的古老艺术。

  据了解,自从教育部门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以来,宁波的中小学校现在已经普遍引进书法、篆刻、戏剧、刺绣等优秀非遗文化选修课。宁波第七中学的篆刻业余教育就是其中一例。

  宁波七中的美术教师吴相撑长年来担负着学校的篆刻教学任务,最近几年还受邀担任镇安、白鹤两所小学的篆刻老师。据他介绍,宁波七中从2003年起开设篆刻特色课,培养了一批爱好篆刻的特长生。现在,七中的篆刻教学已在省、市内有了一定的影响。该校包宇洋、俞秋容等4位学生的篆刻作品入编教育部审定的2013湘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篆刻教学已成为该校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教育品牌,教学成果曾入编《春华秋实———浙江省首届中学美术教学成果集》。校本教材《中国印》获浙江省书法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并在全国课程资源博览会上展示交流。虞宙光、冯杜东两位同学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一、二等奖。

  10年前,七中就创立了一个颇具特色的校园印社———“大中印社”。现在“大中印社”(去年改名为“大中印吧”)已成为七中和镇安小学篆刻学习、交流的一个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喜欢篆刻的学生。去年,七中和镇安小学还被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创作委员会授予市书法篆刻教学基地。更可贵的是,一些学生还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奉献社会,捐出自己的篆刻作品,参与义卖活动。当看到自己篆刻的印章被市民买走时,孩子们的成就感也非言语所能表达。

  七中的篆刻特色教育如今已成为学校的一块招牌。江东区有关部门和学校对此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去年一年就投入经费20万元。吴相撑说,如今学校篆刻班的人气指数大增,原本计划招30人,结果报名人数大大超额,最后暴涨到七八十人。他还从中发现了一些篆刻的好苗子。他说,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些人已在书法篆刻界初露锋芒,这让他很是欣慰。

  吴相撑说,宁波青少年中,篆刻、书法的学习和传承氛围一直是很浓厚的,尤其是最近10年来,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养,这也可从社会上越来越火爆的学生书法篆刻培训班中窥见一斑。他认为,这跟宁波源远流长的篆刻文化以及深厚的艺术土壤是分不开的。

  位于杭州孤山的西泠印社,创建百余年,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荟萃海内外书画、金石界精英名流,享有“天下第一社”之美称。百年来,西泠印社的甬籍社员已有20多人,这可以算是宁波篆刻笑傲神州的佐证。宁波篆刻文化积淀深厚,宁波文人墨客在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着篆刻这门优秀的艺术,才使得我们这块土地上的金石之脉历代绵延,长盛不衰。

  据资料显示,当今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印社有300多个,其中浙江以近半百数独领风骚。印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了一个地方篆刻文化的门面,也标志着一种水准或高度。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百年篆刻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宁波,至今还没有一个正式注册挂牌的“印社”。蔡毅说,要说宁波篆刻的正式团体,目前只有宁波市书协下面的篆刻创作委员会。据他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宁波的一帮篆刻家及篆刻爱好者也曾酝酿在宁波本土建一个印社,想借此聚拢甬上的一批印人及相关领域的文化学者,促进艺术探索、切磋之氛围,传承宁波篆刻艺术大师之风范。曹厚德先生还专门请西泠老社长沙孟海为印社牌匾题词。沙老听闻家乡要建印社,欣然答应,挥毫题词“宁波印社”四字。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宁波印社”始终没有挂牌成立,沙老的墨宝至今仍被雪藏。

  蔡毅还介绍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宁波曾创建了一个“青年印社”,是青年篆刻家及篆刻爱好者自发形成的一个团体。一开始印社办得有声有色,对凝聚宁波篆刻人士起了很大作用,可惜随着商品经济大潮风起云涌,“青年印社”未能独守一方天地,渐渐地风流云散。但当初的骨干社员如今成了全市乃至全省的篆刻领军人。镇海也成立过一个“明州印社”,由几位喜好书法、篆刻的人士自发形成,但终究没有形成气候。虽然现在还有业内人士提出要重振印社江山,但是,要把一个印社打造成规范并有一定影响力和推动力的文化社团,绝非一朝一夕的易事。“这需有一帮热心无私的人士去做大量的推动、筹备工作,甚至还需要借助一些社会力量扶持。”

  说起这些往事,蔡毅十分感慨,不过,他相信事在人为。他说,如果宁波的文艺界真的有一帮热心人不怕艰巨,不辞辛劳,那么“宁波印社”也会如宁波市篆刻艺术馆一样,终有一天会高高挂牌。他憧憬着有这么一天:“宁波市篆刻艺术馆”与“宁波印社”两块牌匾交相辉映,然后借这两个平台凝聚人气、培养人才,促进篆刻艺术探索与创作的氛围,一步步去实现申报宁波“中国篆刻名城”或“中国篆刻之乡”的梦想。蔡毅说,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梦想,也是很多宁波篆刻界人士的心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