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
|
浙东区党委旧址 |
|
浙东行政公署旧址 |
记者 王 佳 通讯员 李维昶 编前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不会忘记,曾经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72年前的7月28日,中共浙东区委正式成立,领导浙东军民开展敌后的抗日战争,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本文就这段历史作一简要回顾,以展现当年烽火四明的峥嵘岁月,以此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3周年和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 作为二战时期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重要战略支点,浙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19个解放区之一。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时说:“这个广大的中国解放区,包括十九个大的解放区”。他在具体说明中,列举了其中的3个:浙东、琼崖和陕甘宁,足见浙东区党委领导下的浙东根据地的战略地位之突出,政治影响之广泛。 两份电报: 明确开辟浙东战略基地 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在什么背景下开辟的?是谁指示开辟的?根据文献资料,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立,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于2月1日就今后华中战略任务发出电文,其中明确指出:“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经过上海党,在该区域创立游击根据地(以松江等处原有少数武装作基础)。中原局应注意指导上海党”。 4月30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叶剑英就发展从淞沪到福州广大地区的游击战争再次发出第二个电文,指出:“敌占宁波、奉化、温州、福州,如系久占,你们应注意组织各该地之游击战争。有地方党者,指导地方党组织之,你们派少数人帮助之;无地方党者,由你们派人组织之。从吴淞,经上海、杭州、宁波直至福州,可以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强调“此区大有发展前途”,“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 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处在相持阶段,华北、华中的敌后抗战开始进入最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之所以接连发出指示,要求在浙东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人员分析,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日军加紧推进的“南进”战略、浙东地区较好的群众基础、以及浙东的特殊区位和地理环境。 事实证明,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开辟浙东的电报指示,极富远见。 三支力量: 四年转战汇成革命洪流 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由浦东南渡的抗日武装,浙东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以及从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第六师、第一师派出的一大批干部,先后汇聚浙东,开启了共同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征程。 初创时期,浙东根据地立足未稳,又远离华中基本区,面对凶残的敌人和复杂的斗争形势,要在敌后建立战略支点,必须高举团结抗日的大旗。 浦东武装到浙东后,首先在三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首战相公殿告捷,消息很快传遍三北大地,极大地鼓舞了浙东人民的抗日斗志。 这是凝聚人心的一步,自此游击队在浙东站稳了脚跟。 1942年7月和8月,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谭启龙为区党委书记,何克希为三北游击司令部司令员,确定和实施了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方针,到1944年1月正式打出了新四军浙东纵队的旗帜,开辟、巩固与发展了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三北、四明、金萧、淞沪、三东(镇海、鄞县、奉化三县东部和定海)。 其间,三北游击司令部所属部队和浙东人民一起,在敌后与日伪军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留下了一页页光辉篇章: 1942年10月8日,三北游击司令部和四支队在慈西阳觉殿击毙日军22人。这一仗震动了整个三北。9日,五支队在姚北竹山岙设伏,毙伤日军30余人。26日,五支队、特务大队及新国民兵团在慈北宓家埭、七三房一线伏击从观城出扰的伪第十师一个营,将其全歼。至此,粉碎了日军对三北根据地的“扫荡”。 1943年元旦过后,游击队主力挺进四明山。4月初,三北军民通过灵活机动的破袭战,粉碎了日伪军2500余人的大规模“清乡”。为了打开四明局面,三北游击司令部所属第三支队、特务大队、教导大队于4月23日拂晓发起对余姚梁弄的攻击。经过16小时的攻坚战斗,拔除了伪军据点,收复了梁弄。 1943年8月25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海防大队一中队血战大鱼山岛。他们在日军海军陆战队200人、伪军400多人和两艘军舰、6只汽艇、两架飞机,海陆空联合疯狂进攻下,浴血苦战7个多小时,毙伤敌100多人。 从1941年5月到1945年8月,在长达4年多的敌后抗战中,浙东军民艰苦转战643次,克复南汇、上虞两座县城,攻克敌军据点110余个,共歼灭日伪军9197人,为了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热血浸染: 丰碑无言四明作证 1945年的8月1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深深地镌刻在浙东人民心间,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然而,内战的阴霾再起。为了全国的和平大局,这一年9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万余人和党政机关及地方工作人员5000余人,奉命北撤,含泪告别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烽火岁月虽然已经过去,然而,它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不可磨灭: 它成为毛泽东肯定的全国著名的19个根据地之一,成为浙江敌后抗日的主战场,在4年多时间里,牵制了日本大量的军事力量,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同时,也见证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和失败。 它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后来再次形成燎原之势,为浙东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南方七大游击根据地之一,奠定了全面扎实的基础。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的英勇作战,极大地推动了浙东名城宁波的解放。 它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凝固的历史。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的25个遗址点,不仅反映了根据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事活动的全面兴旺,也成为了今天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景区。 它弘扬光大的新四军“铁军精神”,即:听党指挥、忠于人民、坚贞不渝的铁的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百折不挠的铁的意志;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牢不可破的铁的团结;令行禁止、执纪严明、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勇猛顽强、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铁的作风,今天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地始终保持了党、军队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按照谭启龙、何克希等领导人生前立下的遗愿,他们的骨灰被统一安葬在四明山革命先辈碑林,他们与为了抗战而牺牲在浙东的烈士一道,永远关注着四明大地。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丰碑无言,四明作证。穿越70多年峥嵘岁月的抗战烟云,其蕴涵的精神动力会再一次挺立于历史的新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