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工业园区三星公司厂区。
|
借势上海,错位发展。这是苏州在30多年改革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城市战略定位,也是苏州在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版图上强势崛起的重要秘诀。 练好内功 苏州积极 争取第二批“牌照” 面对上海自贸试验区这块“制度试验田”,苏州的策略十分明晰———进一步明确自己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无缝对接”好上海“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板块,争取拿到第二批自贸试验区“牌照”。 据悉,包括苏州在内,目前全国至少已有14个城市正式向国家申报设立自贸区。这是一场空前激烈的竞赛,在这场竞逐中,苏州没有十足的胜算,但苏州的“功课”一刻未停。 今年1月,苏州党政代表团专程赴上海学习考察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做法、新经验,详细了解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具体运作模式。5月13日,苏州召开现场推进会,同时出台学习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深化制度创新的意见。苏州市领导明确表示将认真学习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成功经验,先行复制,率先推广,构筑更高的对外开放新平台,以制度创新赢得开放新优势,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5月20日,苏州党政代表团南下赴深圳、珠海特区,先后考察前海、横琴等地,就推进苏州自贸区申报建设工作,向广东同行取经谋策。目前,江苏省委、省政府已明确了苏州在省内的首选申报地位。 对接上海自贸区 苏州优势在哪里 作为全国首批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苏州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开放型经济大市,在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过程中不仅具有传统的区位优势,更具有开放型经济优势、产业发展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 苏州拥有12个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是全国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外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城市。去年GDP突破1.3万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393亿元,在全国仅次于上海;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实现进出口超过1050亿美元,占全国15.1%。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以其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苏州还是海峡两岸合作的核心区域,集聚了1万余家台资企业,台商实际投资近250亿美元。尤其是去年初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批,更是开启了两岸合作的崭新一幕。 相关人士认为,苏州还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可以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创造更加广阔的纵深腹地空间。 抢先发力 苏州全面提升软实力 在学习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苏州将首先在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5个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先行先试。根据先行先试区域的推进情况以及产业发展和辐射带动需要,今后可逐步拓展实施区域范围。苏州下辖的昆山市是江苏“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第一站”,在承接上海产业方面经验比较丰富,但昆山的党政官员却清醒地认识到,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更需要提升软实力。 自去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以来,昆山市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业缘优势,积极推进工商登记改革试点,放宽注册资本、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全面提速各重点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园区功能,确保上海自贸试验区溢出项目“选得准,接得住”;全面加强产业项目对接,主动承接溢出,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 而在苏州全市层面上,为抢抓对接自贸试验区的机遇,正在重点推出四大创新举措,即试行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特征的投资便利化改革,以海关特殊监管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为特点的贸易便利化改革,以人民币跨境业务开展为标志的金融体制改革,以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为主要抓手的综合监管改革。苏州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这一系列创新本质上构成了一整套的体制制度创新。重在制度创新,这也恰恰是国家对自贸区探索寄予的厚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