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安 绘
|
近日,鄞州检察院先后办理了两起19人与“关键词”有关的诈骗案件,犯罪金额超过120万元。 何谓“关键词诈骗”?“关键词”是继IP地址和域名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名称系统,网络用户使用关键词可以直接访问目标网站或者其他信息资源,这对企业树立和推广品牌具有重要意义。一些不法分子便看中其“商机”,采用虚构信息、冒充买家等手段对关键词的持有者实施诈骗,给被害人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油菜籽”持有人陷入圈套 去年10月,汤某接到一个自称是某科技公司项目经理郝某的电话,声称上海有位杨某愿意出高价购买汤某持有的“油菜籽”通用网址,前提是要配套一个客户服务端。随后,郝某便说自己的公司可以提供优惠价,杨某出5万元,汤某出2万元,做好后打包以950万元的价格售给杨某。汤某一听觉得划算。 第二天,汤某便收到了杨某的汇款凭证,打消疑虑的他便将2万元汇到了郝某账户。随后,郝某又提出客户要求注册商标,汤某再次汇款1.2万元。随后,郝某便好似人间蒸发,没了踪影。 “这是一起典型的‘关键词诈骗’案件。犯罪嫌疑人通过搜索关键词寻找目标,然后再打着各种幌子实施诈骗。”鄞州检察院检察官说,这是一种新型的诈骗手段,其诈骗目标多选择以投资为目的持有关键词而交易安全意识又相对缺乏的人。 诈骗模式逐渐“浮出水面” 分析鄞州办理的这两起“关键词诈骗”案件,其特征也较为明显: 第一,披着科技公司的外壳。在另外的一起案子中,犯罪嫌疑人陈某和袁某合伙开办了鄞州某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业务也是与其诈骗紧密相连的制作网站、制作手机客户端、注册商标等。 “犯罪嫌疑人以科技公司的名义实施诈骗,且该公司手续完整、证件齐全,具有很强的欺骗性。”检察官说,而且在诈骗过程中还会虚构一些信息,比如冒充的购买者会使用外地的手机号、买卖双方签订购买合同等,容易让被害人放松警惕。 第二,分工明确,组团忽悠。犯罪嫌疑人往往是一个团伙,分工扮演技术员、中介、买家等角色。有人专门负责查找并联系“关键词”持有人或卖家,然后再由其他人扮演买家与之商谈。此后,以提升完善“关键词”商业价值,需要制作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为由,诱骗卖家支付费用,成功后即以各种理由拒绝实际交易或者干脆断绝联系。 检察官提醒,“关键词”并非公众熟知的领域,这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市民在进行交易时,不要轻信少付出高回报的利益诱惑,随时备有戒心,以防落入骗子圈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