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宁波新闻·港城人才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28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伏天,老年人须谨防“热中风”

  本报讯(记者蒋炜宁 通讯员冯永明)进入7月以来,天气持续高温,特别是入伏后,宁波气温已有34℃-36℃。笔者在医院采访中获悉,近来患脑中风的患者明显增加,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据我省卫生部门统计,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中风的高发期,这段时间发生中风的危险较平时高65%,高温期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是非高温期的1.5倍。气温越高,危险性越大,因此又称之为“热中风”。

  一天最多接诊五六个脑中风患者

  几天前,113医院急诊科来了一位65岁的老伯,因患脑中风被家人送医院救治。医生询问家人得知,老人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尽管一直在用药,可用药不规范,还经常抽烟。

  事发当晚,老人晚饭过后和家人一起看电视,可看着看着突然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见情况不妙,家人马上送老人到医院急救。后经磁共振检查,老人被诊断为脑梗塞,当时老人的右侧肢体已经无法活动了。

  炎炎夏日,突发脑中风的不但有老人,也有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子,小刘就是其中之一。小刘要经常值夜班,通常凌晨两三点下班。下班后,他总会去吃夜宵,还不忘喝几杯小酒,结果突发不测。“小刘是我们医院近期接诊的年龄最小的脑中风病人,发病原因主要与他爱吃高脂肪类食品、抽烟酗酒有关。”急诊科叶医生说,近来他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诊脑中风患者,少则一两个,多则五六个。

  暑期为何频发脑中风?

  据113医院老年病专家江友泉主任介绍,中风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率很高,冬季和夏季更易发病。冬季中风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脑中风”,而夏季中风则主要表现为“缺血性脑中风”。“缺血性脑中风”是指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脑血栓,引起偏瘫、意识障碍乃至死亡。

  夏季为何高发缺血性脑中风呢?江主任解释,夏季人体要大量排汗,出汗过多会使体内水分丢失,如体内水分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就会出现血液黏稠、血流缓慢等情况,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口渴感觉不敏感,即便是人体已经缺少水分了,可老年人也不能马上感觉到,这样也会促使血液黏稠度升高。另外,高热天气人体体表微循环容量大,会有大量血液流到体表,体表的血容量是常温季节的数倍,相对供给脑部的血液量会大大减少,老年人本身血管相对狭窄,更容易形成微小血栓,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相关链接

  专家支招:

  老年人如何防止“热中风”

  老年人该如何预防“热中风”?江主任告诉记者,除了一般的降温和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渴也要常喝水。脱水是发生“热中风”的重要诱因,由于伏天体表蒸发加快或出汗明显增多,夏天常处于轻度脱水状态,所以提倡不口渴时也应主动喝水,每天的饮水量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以尿量保持在1000毫升以上为宜。

  天气炎热时,老人若忽然出现症状轻微或一般性的头痛、头晕、昏厥、半身麻木、肢体无力、视力模糊等中风预兆(俗称小中风),要及早补足水分,或服用阿司匹林等常用药物,也有可能减少危险,防止酿成大中风。

  三餐清淡,不与大脑争血流。盛夏时节与大脑争血的器官很多,为排汗散热,皮下血循环需要成倍增加血流,心脏的负荷也相应增加,于是,流向大脑的血流就会相对减少。因此,夏季的餐饮应遵循清淡为主,少餐为宜的原则,不要让胃肠与大脑争血流。

  药物保驾,活血抗凝要赶早。特别对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或有过小中风的老年人,气温升至32℃以上时便应采取防暑措施,并及早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控制好血糖、血脂和血压等改善血液内环境的药物,这样才能安全度夏,把中风危险减到最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