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霞屿锁岚” |
|
“二灵夕照” |
|
“殷湾渔火” |
|
“芦汀宿雁” |
|
“陶公钓矶” |
|
“白石仙枰” |
朱军备 王艾/文 周建平/摄 幽静秀丽的东钱湖,一直以自然风韵而闻名。诗人郭沫若赞为“西子风韵,太湖气魄”。而东钱湖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历史胜景,尚未被更多人所认识。 自宋代以来,南方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官宦学士、名人高僧常常栖居东钱湖畔,一度亭台楼榭掩映于碧波绿树之中。由此,留下十处胜景,分别是:“陶公钓矶”、“余相书楼”、“百步耸翠”、“霞屿锁岚”、“双虹落彩”、“二灵夕照”、“上林晓钟”、“芦汀宿雁”、“殷湾渔火”、“白石仙枰”。 “钱湖十景”最早成于何时?翻阅民国时编著的《东钱湖志》,在《文献三·艺文》中收录有大量诗文,如南宋史浩的《咏东钱湖》、《东湖游山》等诗作中有“二灵山对月波楼”、“陶公霞屿峥嵘出”等诗句。元、明两代也有不少诗文,但明确以“钱湖十景”为题作诗的是清代的忻恕。每一个景点,他都写了一首七言诗,“上林晓钟”还作了二首。此外,忻恕还有一组《东湖十景应诗社诸友作》,等于是为每一景至少写了两首诗。 岁月流逝,时代更迭,今天,“钱湖十景”还在吗?近日,笔者对此进行一一追寻——— 六景遗迹残存 景观变迁较大 “陶公钓矶”,景点尚在,但景观有所不同。陶公山是一个横亘湖心的半岛,古时,山上苍松郁郁,山麓居民云集。自湖上眺望,此山状似伏牛饮水,因此古称“伏牛山”。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改名为陶牛公。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伏牛山改为陶公山,其临渊垂钓处也改称“陶公钓矶”。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庆元知府胡榘在陶公山上修建“烟波馆”、“天镜亭”。清代忻恕将“陶公钓矶”作为“钱湖十景”之一时,曾写过一诗:“霸越归来别有天,一竿秋雨一蓑烟。去山早遗倪迂画,风月先为贺监缘。” “陶公钓矶”体现了东钱湖隐逸文化。这一人文景观,如今如何?作为景点仍然存在,现在的景区内塑了范蠡半身像。在小山坡高处,又新立一尊鎏金全身立像。可惜,整个景区的布置突出了范蠡的“财神”身份,而缺乏隐者之高风,有点俗气。 东钱湖,环湖皆山。山之西,有数峰屏立,那里有一处“百步耸翠”景点。其中,突兀于群峰,远望如金字塔者,人称“百步尖”。昔人有“众山俱绕膝,高鸟仅翔腰”、“一山屹立万山朝,壮观棱棱倚碧霄”等诗句形容其高峻。又有传说:有能以百步上山尖者,可得一宝剑。有诗人叹喟道:“尖尖百步绝跻攀,耸立湖南第一山。何日登峰能造极,芒鞋踏破翠云岚。”现今,此山脚下,兴建了高尔夫球场,还有正在建造的别墅群。上山的路虽还在,山路却已荒芜。青山依旧在,游人极少去。 “霞屿锁岚”景点,在小普陀景区内。东钱湖的湖心有不少孤悬的绿洲,其中霞屿与烟屿遥相呼应。霞屿山上旧有“霞屿寺”、“望湖亭”、“观音洞”(即小普陀)等景观。其地东依福泉山,山岚终年郁积,湖面水气又时常弥漫,有岛锁雾岚、景凝云霭之感,故称“霞屿锁岚”。有诗咏此景道:“霞光倒映水光灵,装点孤山入画屏。一自洞天新琢就,晴岚锁住佛头青。” 20世纪70年代,从此山中发掘出湮没数百年的南宋石窟补陀洞天。隧道斗折蛇行,洞体精工雕凿,洞壁有镂空石龙和石佛,传为南宋大学士史岩之为供其母进香时所凿,已有800年左右历史。前些年,东钱湖开发建设,管委会出资拓建了湖心堤,尽头辟为小普陀景区,每当节假日,游客众多。 “二灵夕照”景点,是“钱湖十景”中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景色非常迷人。二灵山突兀于东钱湖中,取“水灵山灵”之意,山上有古刹曰二灵寺。宋钱文王命韶国师在山上建方形石塔七层,每层四面均有精雕石佛。宋熙宁年间,陈禾筑“二灵山房”读书于此。陈氏有“祖孙三学士,一门俱忠耿”之称,后陈禾父子均埋骨于二灵山。自元至清,塔院屡有兴废,如今山下尚留下一幢大殿。1985年鄞县政府重修二灵塔,恢复旧貌。每当夕阳西下,斜照二灵塔,夕光穿透石孔,塔影倒映湖面,为二灵最美之时。有现代诗人赞叹:“古塔似在独立思考,时常倒映淡淡余晖。” 湖北殷家湾,旧时渔户糜集,渔舟泊岸,每当夜色朦胧、星月无光之际,有渔火闪烁、渔歌吆喝。这是《鄞县志》关于“殷湾渔火”景点的记载。昔人有诗写其景:“水阔烟深望渺然,霎时渔火满前川。客舟过处添愁思,疑是寒山寺外眠。” 据传,当年宋军和金兵开战,宋军兵残马疲,歇息在殷湾附近芦苇丛中。金兵看到殷湾渔火闪烁,以为宋军援兵已到,吓得赶紧撤回。可见当时殷湾渔火之壮观。 殷湾村庄为山水环绕,驾船打鱼成为当地群众一条谋生之道。20世纪初,当地渔民开始驾着大对船出海捕捞,等回到湖边后,渔民们就摇着“瞎眼船”,敲钹鸣锣,掠鱼入网。那时渔民吃住在船上,晚上就在船头挂一盏玻璃罩的煤油灯,几百盏灯齐亮,湖水闪烁,成为当地独特—景。由于交通便捷,渔业商业发达,殷湾村家境殷实的人家颇多,当时流传着“陶公山一山,不如殷家湾—湾”的说法。如今走进该村,青砖高墙依然随处可见,从东西廿四间、亨二房、祥兴、宝成门等名字可知当年之繁盛。 这个依水而兴的小村,在岁月的风烟中静静伫立。如今,渔民大多洗脚上田,渔火也就日渐稀少。 “白石仙枰”景点,位于湖北的白石山,是东钱湖的北高峰。山上白石裸露,青松掩映。北坡峭崖如壁,登峰颇费力气;南坡山势平和,上山较为方便。半山腰上有块约60平方米的大石平坡,可供休憩。 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此山逗留观赏。又有两仙人到此弈棋,被牧童窥见。牧童见其风骨不凡,不敢出见,直到二仙升空,云散雾去,才把天机识破,故事传播四处。后人作诗曰:“仙人偶下洞云深,对局弹棋坐碧岑。惆怅烂柯山寂寂,曾留片石到于今。” 笔者近日登上白石山,所谓白石,其实不过是淡黄色的普通花岗石。而极目远望,倒可见田野河流。进入景点的山坡上早有人修建了道路,路边还建有一亭。附近群众登山健身,在树枝上留下吊环、木架等。 四景旧影难觅 荒草掩蔽辉煌 “余相书楼”景点的现状是“楼已不存,庄也不留”。东钱湖的正北,青山环抱处,翠竹如林,岸柳成行,其地称月湖山。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越王史浩始创“月波楼”,并叠石为岩,筑成“宝陀洞天”,有钦赐“慈悲普济”匾额。后在其旁筑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定名“月波寺”。万历年间,余有丁用月波寺废址构筑庄园一所,面湖枕山,大可百亩,明神宗曾御书“名山洞府”。余有丁晚年就在此读书自娱,因感《归去来辞》之意,名为“五柳庄”。内有“日涉园”、“归来堂”、“觉是斋”、“晨曦亭”等,总称“舒园”。林园之胜,极一时之盛,后人称为“余相书楼”。后毁于兵火,寺亦无存。诗人咏叹:“五柳庄开僻地幽,高低亭榭接书楼。而今零落埋荒草,剩有波声带月流。” “双虹落彩”,如今不见拱桥,偶现彩虹。东钱湖原分里、外、梅三湖,西北为谷子湖,东北为梅湖,余称外湖。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利用浚湖淤泥在梅湖的邵家山至杨家山之间修筑了长堤,长五里,宽七八米,故称五里塘。塘首尾各建石拱桥一座,分别称为下虹桥、上虹桥。暮春初夏,雷阵雨止,常有七色彩虹挂空,景色艳丽。故取李白“两水夹明镜,双虹落彩桥”之意,取景名为“双虹落彩”。清人作诗道:“走马梅塘五里通,洞桥高架各西东。不嫌明镜从今破,道是双虹降半空。” 岁月沧桑,梅湖已填湖造田,那条五里长堤,已成为干堤,拱桥不存。如今,那里建起了环湖公路,有不少骑行爱好者飞速驶过。至于雨后的彩虹,相信还会出现,关键在于是否被你巧遇。 “上林晓钟”,寺之不存,钟声何闻?福泉山西流诸水,其南面有上水溪。在古代,缘溪而行,桃林夹岸,水曲山盘。中有小村横街,僻静闲雅。宋乾德年间,此处就建有“寿宁禅院”。清康熙间,僧人超济重构佛殿,更名为“上林寺”。每当寺僧早课,击钹撞钟,山鸣谷应,故有“上林晓钟”之称。上林寺南有龙山、凤山,北有鸡山、大岙。据说,史浩曾在此筑石百余丈,层峦叠嶂,玲珑精巧,宛若天成,时人称为“假岩”。天然景色和人工雕凿媲美,悦耳梵音与触目山水皆备。故有诗人赞道:“山回水曲路街横,中有丛林拓宇宏。湖上月沉天越晓,敲残云里几声钟。” 前不久,笔者在当地文化人士的陪同下前往寻访。从横街村进入,东边山脚下,是一片桃林和农田。见一位老者正在劳作,与他攀谈甚欢。他说祖上曾见过这寺,听过这钟声。现在,只留下杂树与毛竹丛。墙基残迹,需细细寻找,才依稀可见。桃花年年开,钟声久不闻。 东钱湖的谷子湖畔,有一小岛,状似浮瓜,称瓜屿,当地人也叫西瓜庙。短堤如瓜藤,与岸一线相牵。岛上有“岳鄂王庙”,又称“岳公行祠”,建于南宋端平年间。庙前约百米处,隐伏一片沙洲,旧有芦苇一片,使岳庙更具肃穆气象。秋深鱼肥、北雁南飞时,逢月明星稀,湖山沉寂,风动芦枝,惊动宿雁,“芦汀宿雁”遂成钱湖一景。 也有专家提出,“芦汀宿雁”并不是指某一处景观,而是东钱湖全湖的一个景观。从下面诗作的描述中,也可见端倪。忻恕诗“声断衡阳水国秋,满湖芦荻白花稠”;忻鉴诗“寒雁声声下荻洲,一湖风景接三秋”;忻宇春诗:“秋水苍茫夜色微,宿芦汀雁浑忘机。风来瑟瑟忽惊起,明月满湖花乱飞。” 不管是一处景观,还是整个湖上的景致,如今,东钱湖的湿地得到保护,宿鸟自然越来越多。新开辟的马山湿地,芦苇丛生,水鸟栖息,“芦汀宿雁”这一景观,可以说获得了重生。 恢复“钱湖十景” 增添人文魅力 全国不少风景区都有十景。如西湖有十景,分别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在南宋之后,又分别有元代“钱塘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清乾隆“杭州二十四景”、1985年“新西湖十景”、2007第九届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西湖十景”。 经过10多年的大力开发和建设,目前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已日臻完善,新的景观也时有兴建。但作为休闲度假胜地,能吸引人、留住人的景观还不多。而作为文化遗产的“钱湖十景”,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笔者以为,对那些尚存的景点,要保护,更要宣传推广。对那些已消失的景点,有条件修复的,要加以修复;一时不能修复的,也可在原址上立一标识,让后人可以找到。 “四明山水天下异,东湖景物尤佳致。古来奇处芜没多,极目空余老苍翠。”这是史浩在长诗《东湖游山》开头中的叹惜。这叹惜与今人何其相似。 “钱湖十景”,是东钱湖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将十景修复后串联起来,作为一条文化旅游线加以推出,也许能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从而提高旅游景观的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