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5日,鲁甸龙泉村,救援人员正在全力转移受伤群众,他们用双手托起生命和希望。 |
|
8月5日,邓启姝(左)和堂妹邓启孟徒步走在回龙头山的路上。
|
|
8月5日,在鲁甸县龙头山镇,救援人员将受伤人员抬上直升机向昭通转移。 |
|
8月5日,地震伤员被抬上准备开往昆明的“救001”次专列。 |
|
8月5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四岁的小男孩熊鑫(右)在喂邻居家的小女孩吃方便面。 |
截至8月5日14时30分,鲁甸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108.84万人受灾,410人死亡(其中鲁甸县328人、巧家县69人、昭阳区1人、会泽县12人)、12人失踪。 截至5日1时,来自成都军区、北京军区、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的近万名官兵已全部到达3个重灾县13个重灾乡镇,全力展开生命搜救和转移伤员。 灾民徒手自救、救援人员不吃不喝地抢跑、医务人员夜以继日地抢救……在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每个人都努力挺起自己的脊梁,撑起废墟上的希望。 李克强总理看望伤员 “把伤治好,健康站起来” 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云南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实地察看灾情后,来到镇中学操场上的帐篷里,召开现场会,协调解决抗震救灾中的问题。 5日一大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云南鲁甸县人民医院,看望这里收治的地震伤员,慰问医护人员。 伤员符明秀地震中5位亲人遇难,自己也被砸伤,躺在病床上伤心哭泣。李克强俯身鼓励她说,不要难过,灾难过去了。把伤治好,健康站起来,是对遇难亲人最好的安慰。他叮嘱医护人员,不仅救治伤员的伤痛,也要做好情绪和心理抚慰。 来自成都军区、北京军区、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 近万名官兵投入救灾 记者5日从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了解到,截至5日1时,来自成都军区、北京军区、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的近万名官兵已全部到达3个重灾县13个重灾乡镇,全力展开生命搜救和转移伤员。 陆军第14集团军某旅担负震中龙头山镇救灾任务,官兵们冒着大雨进入因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的红石岩村,转移出13名受灾群众;陆军第13集团军某炮兵团官兵连续机动11个小时到达巧家县后,官兵迅速打着手电进村入户。13集团军某陆航旅6架直升机先后起飞12个架次,展开重伤病员转移和偏远地区勘察搜救工作,已转移危重伤员48人。成都军区空军也及时投入两架运输机运送救灾部队和物资。 据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介绍,救灾部队下一步将抓住72小时黄金救援期,继续把抢险救人放在第一位,同时突出道路保通、堰塞湖隐患排除、救灾物资运送、受灾群众安置等。 “我们就是来帮助别人的,我来!” 战士谢樵在营救群众时失踪 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救援队伍在地震发生后深入村落救援,一战士应呼救请求准备通过堰塞湖寻找受灾群众时,溺水失踪。 8月4日零时50分,云南边防总队医院应急医疗救援分队受领医疗救援任务出发。4日下午1时,救援队接到龙头山镇光明村9社刘远玉刘家华父子的求救,称其所在的大林村因地震发生泥石流,他们请求救援队到山体滑坡处看看,帮助寻找妻子的下落。 救援队官兵冒着余震、滚石的危险,经过1小时急行军,终于看到了大林村。此刻暴雨如注、山体滑坡,巨石、泥沙、大树卷着一辆大巴车在河水中不断聚集,形成了一个巨大堰塞湖。湖水表面平静,里边却暗涛汹涌,巨石、漩涡、树枝在貌似平静的水面下奔涌前进,在堰塞湖的终端形成巨大的瀑布,挡住了队员进入大林村唯一的去路。 谢樵请缨:“我们就是来帮助别人的,不怕,我年轻,身体好,懂水性,我来!”说着,谢樵利落地脱掉外衣,向对岸游去。距岸边仅5米时,余震袭来,一块巨石从山上滑落水中,巨石激起巨大的浪花,形成深深的漩涡,只看见谢樵两只胳膊在水中挣扎,但还是未挡住汹涌的激流,渐渐沉入水中。 随后总队救援队组织全体官兵开展了全力搜救,并积极协调消防及当地相关部门开展搜救,但因余震不断、山体滑坡较为严重,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截至目前仍未发现谢樵踪迹。 归乡 去往震中的10公里山路 一头归心似箭,一头苦苦等待 从鲁甸县城去震中的盘山路在山中蜿蜒。其中一段路只有10公里,却似乎怎么也走不到头。路的一头是归心似箭,一头是苦苦等待;一头是忧心忡忡,一头是泪水涟涟。 5日早上到中午,这条只有两个车道的狭窄的路上堵满了前去参与救援的车辆与返家老乡的摩托车。还有不少人,由于看到山体垮塌堵车严重,干脆顶着烈日,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进。 36岁的龙申芬从小到大在这条路上不知已经走过了多少次,然而今天显然是她走得最艰难的一次。瘦弱的她挑着两个黄色的编织袋,掂着大约有30斤。汗水从她脸上淌下,浸湿了她的衣服。 “里面有我儿子的衣服,他死了,我得把他的衣服送回去。”她哭着说。 龙申芬老家翠屏是这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地震发生时,她和丈夫在江苏打工,而她的小儿子和爷爷奶奶正在两千多公里外的家中土坯房里吃饭。房子倒了,孩子被砸在里面,遇难了。 他们听到消息后立刻在网上买了当晚从南京到昆明的飞机票,然后包摩托车回。由于交通管制和道路堵塞,他们只好徒步,希望尽早看儿子最后一眼。 “他才12岁啊!”龙申芬一遍遍地抽泣着重复说。 老人只受了轻伤,但是家里的电断了。因此在她的两个大袋子中还有很多蜡烛。 她的丈夫以前出过车祸,腿脚不好,亦步亦趋地在后面跟着,7岁的小女儿则不断催促妈妈走快一些。“像这样子走,天黑都不一定能到。”丈夫叹气说。 熊光坤和他的五个老乡走得要快一些,虽然他们也拿着不少东西。 18岁的小熊家住银屏,地震时他在昆明打工,父母妹妹在家中。“房子倒了,万幸的是人没有事。”他说。现在家里没有吃的,油也用完了。于是这个头发乱蓬蓬的年轻人抱了两大纸箱方便面,步履匆匆。他的同伴还拿着油布,担心无家可归的家人们遇上雨。 自救 爷爷手指流血刨出小孙女 灾民徒手自救、救援人员不吃不喝地抢跑、医务人员夜以继日地抢救……在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每个人都努力挺起自己的脊梁,撑起废墟上的希望;每个人的暖流汇在一起,世界就没有寒冷。 爷爷刘永平在震后冲回已成废墟的家中,蹲下就用双手刨土,很快鲜血从手指上流了出来,10多分钟后,一个小脑袋从泥土中冒了出来,“第一个刨出来的就是我的小孙女,孩子居然还活着!” “当时什么工具都没有,四五个人用手把倒下的土墙搬开,然后用双手使劲刨。”秦绍武和亲戚一起刨出3个小孩,又徒步跋涉6个小时将孩子们送到救治点。 93岁的马才珍老人腰部受伤,她独自从废墟中爬了出来;11岁的小女孩宴艳,手骨折、腿受伤,她不但爬出来,而且步行10公里寻找救援队伍…… “不要害怕。”两名怀孕7个月的孕妇被埋废墟下时手牵手,相互鼓励,坚持3个小时后获救,母子平安。 “我们蒸了1000个包子” 一辆救护车闪着灯,警报器的声音让等待的人听了更加焦灼。五位鲁甸县的居民挤在救护车里,隔一会儿就探出头来看一看。 “我们蒸了1000个包子,想尽快送到受灾的人手中。”一位身穿黄色衣服的大姐说,“我们不认识他们,但是大家都是老乡,我们只是想献一份爱心。” 她告诉记者,因为车上有位置,他们临时搭一下救护车。正聊着,车队动了,救护车向前开走了。 重庆长城精英汇的车队很长,一共有20辆越野车,插着红旗,在青山绿水间很是醒目。 领队陈延军介绍说,他们共有50个人,车上装着衣服、水、药、方便面等,一共价值30多万元。昨晚从重庆出发连夜开了10个小时到鲁甸,今天上午已经在这里的路上堵了4个小时。 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十几位搭车的老乡,由于堵车着急后来又下去徒步走了。 “我们开的是越野车,比大车方便,运送物资也更快一些。”他说。送完物资以后他们打算跟当地民政部门联系,询问是否需要他们继续参与救援。 说话间,路上的车越堵越多。偶尔一些巨大的土块从路边的山崖上滚下来,显示前方道路的艰难。 很多部队战士疾步走过,扛着铁锹,拎着钢盔,融入不远处的车流中。 图文来源:新华社 报头设计:左文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