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8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好“人”这篇核心文章

本报记者 俞永均 余晓辰

  宁波城市公共服务覆盖人群越来越广。图为孩子们在江北区文化馆快乐阅读。(沈国峰 摄)

  

  编者按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有关决定,吹响了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号角。宁波此举既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省委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精神遥相呼应,又结合宁波特点提出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治理并重的发展主线,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都市、经济强市、开放门户、幸福之城和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

  本报独家专访市委相关文件起草小组成员、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刘兴景、市发改委规划处何竹明,今起为读者连续详解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背景、意义、内涵和亮点。

  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提升城市化的质量内涵

  城镇化建设正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去年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擘画长远,影响深远。会议确定中国城镇化总目标是,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今年5月,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

  如今,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版图上,宁波吹响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号角,一座滨海国际都市正散发出熠熠光彩。

  事实上,新型城市化是指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普遍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令人惊喜的是,《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中诸多闪光的提法,揭示了宁波城市化永恒的落脚点:一切以人为本。

  《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使全体市民共同参与新型城市化、共享发展成果。

  “宁波的城市化在中国东南沿海城市中极具代表性。”刘兴景说,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城市化取得快速发展,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55.7%提高到2013年的69.8%。特别是2006年省委提出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以来,城市化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城市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城乡统筹走在全省前列。

  宁波虽然交出了令人欣喜的答卷,但仍不满足于此。刘兴景指出,在成绩面前,我们更清醒地看到,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市域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中心城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城乡面貌与群众期望相差较大,缩小城乡差距任务还很艰巨。

  “之所以说是‘新型城市化’,就在于它与传统的城市化有所不同,它要求的是不断提升城市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刘兴景说,新一轮的城市化提质,核心就是做好“人”的文章,其指导思想就是深入实施市委“六个加快”战略和“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提升人文品味

  走个性鲜明的宁波道路

  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宁波站在城市化进程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何着手?怎样发力?《决定》为宁波人民徐徐展开了一张着力顶层设计的宏伟蓝图。

  《决定》提出,到2020年,宁波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改善,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高,基本建成现代都市、经济强市、开放门户、幸福之城和文化名城。

  目标有了,路径是什么?“归纳起来是‘四个转变’,即实现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为主向功能提升为主、城乡关系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城市建设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城乡治理由政府主导向多方协同转变。”刘兴景说,就是要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绿色智慧、人文个性的具有宁波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宏观规划,细微入手。何竹明认为,《决定》中明确的“七大任务”,以解决“人”的问题为核心,从宁波城市化进程中“城、业、制”这三方面入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点突破。

  “针对市民普遍关切的‘城市病’,比如交通拥堵、雾霾增多等,对症下药。”《决定》明确,开展以“五水共治”、治霾、治土、治堵为重点的环境整治,改善城市面貌和环境,营造宜居环境。到2020年,宁波都市区初步形成,“一核两翼、两带三湾”多节点网络化市域空间格局基本确立,城区核心景观系统全面建成,综合交通体系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城乡面貌更有品位。

  与此同时,提高现代都市文化品质。把“美学”引入城市建设,注重小尺度、人文化规划,发挥建筑文化载体功能,力求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文化创作与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推进户籍改革

  构建市民化公共资源分配机制

  人的城市化的“人”,不单是指有户籍的本地“市民”,也不单是指居住在城区从事非农产业的“城里人”,而是指全体在宁波常住的公民,都能够享有现代城市生活的权利。

  按照《决定》制定的目标,我市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4%,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刘兴景介绍,宁波现有常住人口700多万,其中城镇人口500多万,包括三类人群:持有宁波城镇户口的185万,持有宁波农村户口的173万,外来常住人口约168万,简言之“三个180万”。“其中,后‘两个180万’都是呈现半城市化状态,是宁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点所在。”

  推进这“两个180万”人的市民化,表面上看是户籍问题,本质上是附着在户籍上的公共服务问题,是城市土地、教育、医疗及基础设施等资源的合理配比,核心是财力、土地等要素的保障问题。

  “基本服务覆盖方面,宁波在教育、公共卫生、养老等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何竹明说,例如在教育覆盖上,截至2013年,全市已有28万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81%。不过,宁波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上,尚有提升的空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决定》提出,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过程中,要创新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划分,稳步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口)走”。逐步实施本市非农户口一体化管理,基本实现全市非农户口、城乡户口的公共服务无差别化供给。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