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8月0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导演门槛与职业威严

叶向群

  这个眼下甚嚣尘上的话题,是由《检察日报》率先抛出来的:“如今有些职业似乎不需要任何准入资格的,如电影导演。徐静蕾、赵薇这些演员当导演,就已经够降行业标准了……而韩寒、郭敬明这些人当导演,真让人惊诧。更让人惊诧的是,这些烂片还有这么高的票房。”———这篇题为《职业的威严》的言论甫一发表,就如在文娱圈这锅热油上浇了一瓢水。

  面对潮水般的反击乃至炮轰,被称为“中国预告片第一人”的魏楠站出来声援,他以同样忧心如焚的悲观语气炮轰中国电影界的现状。魏楠在接受凤凰娱乐独家采访时说:“有些电影是狗屎,就不该拍出来”,“现在中国电影逐渐形成了一个‘零门槛’的状态。电影导演其实是个对综合素质要求极高的职业,但眼下中国电影是谁都能拍,预告片制作也是一样。如果‘非专业’在这个行业里占了上风的话,这么发展下去,很多电影公司好的专业电影人只能消极了。”

  上述两位尽管措辞麻辣,其实观点并不新鲜———早在1200多年前,韩愈就作过关于“术业有专攻”的论述。作为一个普通人,你能随便上法庭当律师吗?你敢随便进手术室动刀子吗?乍一听,此话说得十分在理。但无数活生生的事实却把这个论断驳得体无完肤:罗大佑生于医生世家,大学医学系毕业考出行医执照,从没上过音乐学院,后来却成为华语世界公认的音乐教父。同样被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称为“具有非法才情”的冯唐,写小说出名时还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妇产科医生。至于学表演出身的姜文,如今稳坐国内一流导演的交椅,想必谁都不会质疑。

  无数跨界、转身的成功例子,早已击破了“门槛说”。对此,你除了感叹一些天才的“非法才情”,只能接受上帝对一些人命运的错位安排。

  细究起来,那些对韩寒、郭敬明改行当导演的炮轰,很大一部分出于职业傲慢,是“舍我其谁”的优越感和“闲人莫入”的行业垄断心理在作祟。其次,我们的传统教育崇尚“做一行爱一行”,而漠视生命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其实,电影作为一项高投入、高风险产业,市场本身会给“玩票”者以教训,无需谁替古人担忧。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固然有对导演综合素质的要求。但电影发展到今天,摄影、剪辑、美术、音乐等专业已经高度细化,不再需要导演必须是熟谙各个艺术门类的通才,导演的功力主要体现在他的创造力、思想深度、艺术品位以及一定的掌控协调能力上。

  把《后会无期》和《小时代》取得的巨大票房业绩,归结为观众的“无脑”,不啻是一种武断和冒犯。对此,《人民日报》日前也以“你若端着,我便无感”这样的调侃语气,认为韩寒、郭敬明这两位青年偶像之所以能够“拳头打死老师傅”,创造历史性的票房,是因为他们的互联网思维赢得了青年。“他们用文学作品与粉丝建立连接,通过社交媒体保持互动,赢得了粉丝的高忠诚度。这不就是互联网营销中所谓‘用户思维’的精确应用吗?”文章更是鲜明而犀利地指出,“年轻人永远是对的,因为他们身上有未来的味道。如果看不见、看不懂、看不惯,也许是你的问题。”

  在这场纷纷扰扰的争鸣中,我还高兴地听到了剧作家宁财神的声音:不爱吃辣也不能说川菜难吃吧?当你不是目标受众时,个体观感不应作为影片质量的判断标准。

  让我高兴的原因并非宁财神说得有多好,而是今天的中国媒体能及时传递他的声音,哪怕他头顶那片“瘾君子”的阴云远远还未消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