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青 通讯员章笑笑)“我不太同意黄仁宇说的大宋王朝的特点是国家目标,其实应该是天下目标,因为从赵匡胤开始,宋王朝就关注民生和道义。”昨天,学者金纲在市图书馆天一讲堂主讲《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的四大难题》,前来听讲的观众连过道上的临时加座都坐满了。 金纲原为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研究员,曾经多次表示“大宋帝国是吾乡”,把有生之年能对宋代有一个通透的研究与解读,视之为人生一大美事、快事。他历时多年博览万卷,精打细磨成8卷近20部500多万字宋朝历史。今年上半年出版《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将历史陈述与思想探索融为一体,被认为是“奇书中的奇书”。“我的大宋研究从思想史的角度发现不同价值的意义,多了思想的增量。在存量的文化中,寻找更新的意义,希望对现代人有点启发。”金纲昨日说。 金纲在讲座中说,秦始皇建立帝国只是个人目标,从一世到万世;孙权属于团伙目标;大宋为了完成天下目标,一定要考虑民生。他说:“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名言,在一切政治制度的管理中,民生一定是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国家治理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方向。天下为公最重要的一个表述一定是关注于民生的,大宋做到了。” 金纲表示,赵匡胤立国之初非常缺钱,设立封桩库来储蓄钱财布匹,希望日后能赎回燕云十六州。但他到湖南一个银矿,看到人民的生活很苦,挖矿死了很多人,就要求削减三分之一的产量,“这就是他的民生意识,天下意识。宋朝还一直实行不得加赋政策。”金纲又举例,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曾经派大船到暹罗,即现在的泰国、缅甸一带进口大米种子,然后到江南各地种植,“这就是水稻的品种改良,使整个中国的粮食产量成倍地增加。农业立国时,粮食是基础产业,然后带动其他产业,大宋的经济发展跟这一点有关系。这依然是民生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