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一书的首发式
|
 |
这些是解放前夕鄞县织布业工人罢工、游行时,在东门大街散发的传单 (胡章生 提供) |
赵淑萍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9月20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命令新四军浙东纵队和党政干部北撤。北撤电令中还有一条指示:“在撤退前应部署以后的秘密工作。”于是,政委谭启龙约见刘清扬、邢子陶、王起3人,布置工作。 此后,留下的干部开始了在白区隐蔽战线的斗争。他们在四明山保存革命的火种,在城区坚持斗争,在工人、小学教师、学生中领导罢工、请愿,以“第二战线”支援解放战争。形势严峻,城区地下党曾两次遭到破坏,有些同志遭叛徒出卖,壮烈牺牲。但是,绝大多数党员临危不惧,和敌人斗智斗勇,终于,冲破黑暗,迎来黎明的曙光。 1949年5月25日,解放军踏着桥板进入三江口,上千名宁波市民举着小红旗,热烈欢迎。从此,这个城市开始了她的新生! 65年,潮起潮落,风云巨变,浩浩东海情怀依旧,巍巍四明风骨永存。对于那些从事隐蔽战线斗争的党员和统战人士,历史最终留下了正确的注脚和客观的评判。 坚持在四明山上 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留下了部分党员,组织由党委制改为特派员制。当时的方针是:隐蔽精干,长期埋伏,保存力量,等待时机。11月,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调集了3万多人的军队,分32路向四明山发动大规模的“清剿”。而且,采取“西瓜吃中心”、“篦箕战”、“渔网战”、“烧山并村”等战术,漫山遍野进行搜捕。刘清扬、陈布衣、朱之光、朱洪山、陈爱中等就埋伏在深山里,居无定所,风餐露宿。一天只能吃两餐,每餐都是燥六谷(玉米),有时,就在山上采摘野果。气候严寒,常常是两三个人合盖一条被子。烟更稀缺,只要有一根烟,大家就你一口、我一口地轮着抽。后来,有人想出办法把“六谷须”点燃,当“潮烟”抽。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满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一视同仁,亲密无间。鲍纯甫在回忆录《屏风山上》,记录了“一件棉袄”的故事:当年,他身上只穿一件布衫,一件夹袄和一条单裤,寒冬腊月冻得牙齿乱颤。特派员陈布衣看到后,就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一件薄棉袄脱下来,披在鲍纯甫身上,自己则冻得嘴唇发紫。 就是在这样的艰难险阻中,他们保存并逐步壮大了力量,建立起红色堡垒村。四明山的父老乡亲,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保护战士,保卫革命。章雅山有位寡妇明海大妈,只有一个16岁的儿子,母子俩相依为命,他们经常为战士借被子、送饭。有一次,母子不幸被捕。受审时,敌人残酷地用热醋灌儿子的鼻孔,故意让母亲在旁听儿子惨叫;同时,又用门板压着母亲,支使4个人在门板上用脚践踏,让儿子亲眼看到母亲的惨状。可是,这母子俩守口如瓶,始终没有透露一丁点游击队的消息。最后,恼羞成怒的敌人当着母亲的面把儿子枪决了……失去儿子的明海大妈,就成了战士们的“众家阿姆”。 在隐蔽坚持期间,由于叛徒出卖,也有不少战士付出了生命,如蒋子瑛、朱洪山、黄明、梁辉、徐英等。后来,形势缓和,战士们下山去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发动群众,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在浙东大地熊熊燃烧起来。 隐蔽坚持是党中央重要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决策。 斗争在宁波城区 在宁波城区(当时称鄞县),经过1945年冬季的联络、整顿,在王起的领导下,1946年2月,中共宁波工作委员会(简称宁波工委)成立。宁波工委由王起全面负责,成员有周明、钱铭岐、吴田。周明分管工厂,钱铭岐分管邮电、店员等,吴田则分管文教、学运。 抗战胜利后,宁波的棉纺织工业相继得到恢复和发展,纱厂和织布厂都有工人上千。地下党深入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工人中因势利导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据老同志回忆,当时,地下党组织大致分布如下:邮电局有沈天生、卢志浩等五六人;电话公司有张和奋等二人;纱厂有李辉(林秀梅)、沈阿定、陈美凤、林美娥、张菊英等六七人;织布厂有胡章生、马平、柴风羽、王阿苗等人;印刷厂有张和良、林茂生、钟利法等人。其余,文具纸张店、服装店、粮店等都有地下党。 李辉(林秀梅)是刚从游击区转回宁波老家的青年女党员。1946年,党派她到万信纱厂工作,她依靠地下党员,团结工人,培养积极分子,组织罢工,1947、1948年先后进行罢工斗争。后来,她姐姐林秀娣也入了党,在万信、和丰等厂发挥作用。1948年4月,和丰纱厂举行罢工斗争,工人们推选林秀娣和其他12位代表去跟资本家谈判,要求资本家发给实物工资,一半发米,一半发银元;工资以当天米价折算。资本家不愿意。于是,就全厂实行总罢工。4月17日早晨,国民党宁波专员兼警察局局长俞济民率200多名巡警,包围了和丰纱厂。工人干脆解散回家。23日,资方无奈地答应了条件。这次罢工坚持了7天7夜,终于取得了胜利。 同时,党员胡章生隐蔽在布厂当工人,开展活动,得到了工人们的拥护,当选为工会(官办)理事。1947年,织布工会召开会员大会,提出保障职工生活、调整工资待遇等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后来资方阳奉阴违,还拍“头面照”,扬言要将“闹事”的工人解雇,并将贴上照片的解雇单印发各厂。时逢“五一”国际劳动节,为点缀场面,宁波国民党党、政、工、团、妇各界在民光剧院举行“纪念大会”,有各业工人参加。当国民党党棍斯旺上台“致词”时,工人高喊“斯旺是走狗,不要他讲话。”会场群情激奋,一片混乱。随即,顺丰布厂女工、织布业工会理事应祥娣站出来讲话,她愤怒控诉,矛头直指斯旺。斯旺被弄得狼狈不堪,只好溜走。这一来灭了反动派威风。后来,顺丰布厂扬言要开除“五一”大会的工人积极分子,其他工厂也想出制约工人的举措,以致劳资方矛盾激化。5月10日,各厂工人串联,游行请愿。最后,工资问题基本达到了工人的要求。 除了这几次大的罢工,宁波工人的局部斗争此起彼伏。 活跃在文教战线 解放前,宁波全市没有大学,完全中学有1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和幼儿园82所。由于国民党长期宣传的影响,也由于国民党对文教界把持甚严,所以,知识分子虽然反对内战和腐败,但不少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疑虑。中间力量占了多数。 旧社会小学教师收入菲薄,政治地位低下,职业得不到保障,有求和平的愿望,也有生活自救的迫切愿望,特别是物价飞涨连生计都成困难的情况下。1945年8月,从鄞东南农村进入市区的党员,在小教战线上只有3人,他们是楼君归(吴田)、诸意诚(诸丹忱)、沈显章(忻伟锷)。 1946年2月,蔡成钧(韩毅)、贺思真、张永祥(张勇让)、王徵荣(王毅)先后由农村进入市区,隐蔽到各小学任教。这年春天,国民党县府以办学为名,在征收田赋以外,向农民增收每亩“学谷”4斤。但这“学谷”并没有发给教师,而是被他们中饱私囊。于是,楼君归以贺丞小学校长名义,发起春游,组织贺丞、四眼碶、江北中心三所小学的老师去天童踏青,乘机召开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的“月光晚会”,联络友情并进行革命宣传。1946年4月间,由党的力量比较强的江东中心小学向全市公立学校教师提出建议:为改善生活,提高工资,各校派代表去教育科请愿。后来,又扩大到全城的私立学校。4月下旬的一个下午,百余名代表再次向县政府请愿。后来,县政府在群众压力下退让,请愿的结果是,公立学校的老师平均每人增加两斗米左右的收入,私立学校则定了一个最低工资数。后来,又发起成立了城区小学教师福利会。利用这个组织,组织学习会、报告会,并推荐优秀的刊物和儿童读物,培养积极分子。小教界的斗争,和其他各条战线紧密配合,同时争取了不少进步开明人士。后来,小教界有不少老师进入四明山革命根据地。 1947年5月,党在国统区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这场运动遍及60多个大中城市,也包括宁波。深受日寇蹂躏之苦的宁波青年学生渴望和平民主。宁波工委指定工委委员楼君归(吴田)负责小学教员和青年学生工作。同时指派张永祥(张勇让)、王徵荣(王毅)、林万鹏等开辟青年学生工作。5月,张永祥(张勇让)以“民主青年促进会”名义,联络鄞师、鄞中、甬江女中等学校的进步学生。6月,鄞师陆谊全(吴海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经常联系乐嘉寿、柴又梅、李叔明(肖明)等进步同学,传阅《大众哲学》、《时代》、《周报》及苏联革命文学著作,交流思想。他们发起建立鄞师学生自治会。1946年9月,三一中学的倪华源(孙英)联络本校王孝梅、甬江女中的徐闾芳(李群)、方梨娟(方钧)、鄞县中学的邵济钧、徐仲芳、效实中学的王书镇、浙东中学的王庸(钟康)等10余名同学,建立芜城读书会,组织阅读《群众》、《文萃》。1947年初夏,宁波学生的骨干力量和积极分子的队伍已经形成并发展。 “五二〇”血案后,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的大众学生拟定在6月2日(全国反战日)举行总罢课。消息传到宁波,宁中、高工等学生自治会秘密传阅、张贴寄自上海、杭州等学校的罢课传单。党分析形势后,认为条件具备,决定以陆谊全为首的11位同学筹划罢课事宜,然后联络各班级进步同学。后来,又串联到鄞县中学、甬江女中。宁波警察局侦缉队在电话中恐吓学生领袖,以枪杀威胁。学校又讨论开除进步学生。上级党组织下达了中小城市暂不进行全市罢课游行的指示。6月3日,鄞师全体同学在校内进行罢课,提出落实跟省立师范一样的待遇。后请愿斗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1948年建立的“燧火社”,是解放战争期间宁波城区青年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胡日成(胡春)、王庸(钟康)、徐天青(沈江)、倪华源(孙英)、徐闾芳(李群)、干昌权、王礼芳等人均是骨干。后来,这些进步学生大都投入武装斗争。 与此同时,党在文化与新闻战线也开展了活动。1948年4月成立“宁波文艺协会”。协会的领导权掌握在进步人士手中,团结了广大的文艺界人士。 从隐蔽坚持到重新开展武装斗争,恢复根据地,这期间,四明、三北地区和宁波城区两条线,都坚持了艰苦而卓越的斗争。这段斗争,成为宁波民主革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后记 在宁波解放65周年之际,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聚焦这段重要的史实,整理出近60万字史料,结集成《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解放战争时期宁波地区隐蔽战线斗争史料汇编》一书。这些史料,少数已公开发表过,大部分是最近才发掘的新资料。这是对往昔岁月的回顾,对先烈的缅怀,更是一次集体的总结和思索。 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大都已经耄耋高龄,但他们不计名利,殚精竭虑,在三个月内完成了《汇编》一书。多年来他们坚持不懈,先后编辑出版了《解放战争时期宁波地区革命史料》(三卷)、《浙东抗战与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史料》(九卷)共500万字。同时,还编辑出版了沙文汉、陈修良、孙钿、金臻庠、庄禹梅等人物的传记以及《江南望族———小港李家百年风云》、《教育世家———李琯卿和女儿们》、《旗帜———宁波革命历史人物选》、《宁波革命史料新编》等众多具有思想性和存史价值的书籍,可谓硕果累累。 顾准说:“历史的探索,对于立志为人类服务的人来说,从来都是服务于改革当前现实和规划未来方向的。”缅怀和探索,目的是激励当下,在缅怀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