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今日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8月1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双峰山水打开一扇门

———记驻宁海县黄坛镇农村工作指导员杨伟超

  本报记者杨静雅

    2013年早春,一位小伙子来到了宁海县黄坛镇双峰片,这里的美景让他心潮澎湃。

  从此,他工作之余常上山拍摄美景,用微博、微信推送;游客来了,没有提供食宿的地方,他翻山越岭动员村民开农庄,并承诺开办第一年至少介绍200名客人……

  他叫杨伟超,33岁,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派驻宁海县黄坛镇农村工作指导员。一年多时间,他直接介绍到各农庄食宿的游客超过3000人,算上他用微博等方式宣传间接吸引去的客人超过万人,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用微博微信推介山区美景

  去年年初,被派往黄坛镇的杨伟超担任镇长助理,协助镇里开展双峰片区工作,重点联系片区中心村榧坑村。

  双峰片区有10个村,最远的逐步村海拔700多米,离黄坛镇政府所在地40公里,开车要1个多小时。

  幽深的峡谷、秀美的山峰、静默的梯田、百年老屋、千年红豆杉……一到双峰,杨伟超就被这里的美景震撼了,情不自禁地通过微博推送。

  但走进一个个村庄,他的心被刺痛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山外务工去了,留下来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生活过得很清苦。

  “一开始,我千方百计募集资金送给村里。”杨伟超说,他四处联系单位帮助双峰片各村,给榧坑村募集来了一个图书馆,帮助一户村民的孩子找到了资助人和勤工俭学岗位,但不久便感到“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用什么“造血”呢? 杨伟超想到了双峰美景。

  峡谷中、梯田间、古树下、老宅前……杨伟超走遍了双峰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如遇到天气突变不能返回住地,就借宿农家。每遇美景,他就用手机拍下来,再配上文字,发到微博或微信上去。 

  为了能拍到好的照片,他徒步到过双峰很多人迹罕至的地方,也遇到过险情。有一次他去山顶上拍落日,突然大雨瓢泼,能见度不足10米,不时有山石滚下。【下转第6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