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绿化”,却最容易“腐败化”:一棵“超级银杏”,出厂价几千元,落地价却达5万元;花上千万元找“知名”公司搞的绿化设计,其实是刚毕业的学生照葫芦画瓢的“杰作”……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频现绿化奢侈浪费的背后,掩藏“黑色内幕”(8月19日新华社电)。绿化怎么才能“脱腐”?笔者以为,亟须设立三道门槛。 绿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增加植被,存活率应是绿化最主要的指标。而移植的树,难免水土不服而死。因此,为提高存活率,首选当地树种,应该是第一道门槛。只有在当地没有合适树种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引进外地树种。 树价的伸缩度非常大,一万元一棵的树,跟十万元一棵的树,很难看得出有什么区别,如要玩猫腻,就像玩儿戏。因此,严格实行高度透明的招标制度,应该是第二道门槛。透明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要引进专业队伍和人员进行把关和监督审核。凡不是招标买树,就有腐败之嫌。 十年树木,责任到人,要防止拍脑袋种树,耗巨资后却不管树的死活,拍屁股走人。建立中长期的绿化考核办法,既考核单位面积的绿化成本,也考核单位面积的林木存活率,同时限定林木的更换周期,应该是第三道门槛。 有了这三道门槛,如果还能严格绿化的预算管理、权力制衡和全方位的监督,让绿化真正“脱腐”,并非没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