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波出口食品接触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出口食品接触材料生产企业已多达五百余家,贸易国家以欧美为主。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出口欧盟的食品接触材料金额已逾7600万美元,占到了出口总额的22.7%。
然而漂亮的数据背后,食品接触材料的出口前景并非一片光明。由于行业门槛偏低、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加上该类产品的安全敏感性所引起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多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食品接触材料已成为欧盟通报重灾区。2014年1-6月,欧盟食品及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累计通报塑料餐厨用品、不锈钢厨具等不合格食品接触材料110批,其中来自中国和中国香港的食品接触材料达95批,中国台湾1批,共计占到被通报总量的87.3%。RASFF通报已成悬在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出口产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三大顽疾成通报主因
从通报产品来看,金属材料的重金属超标、密胺餐具的甲醛超标和尼龙餐具的芳香胺超标已经成为我国出口食品接触材料的三大质量顽疾。重金属超标是中国出口食品接触材料被通报的主要原因。今年1-6月我国被欧盟通报的不锈钢等金属材料达到51批,占到我国被通报总量的53.1%,其中被意大利通报就达48批,主要原因为铬、镍、锰或总迁移量超标。可见,意大利对于金属制品的抽查力度和质量要求远远严于其他国家。
而密胺和尼龙塑料制品成为被通报的重点产品。今年1-6月,我国输欧密胺餐具被检出甲醛超标13批,尼龙餐具被检出芳香胺超标11批,还有3批密胺餐具因检出三聚氰胺迁移量超标被通报。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正是基于RASFF的通报数据,欧盟针对进口自中国和中国香港的密胺和尼龙塑料制品制定了专项法规 (EU) No 284/2011,要求从中国出口至欧盟的每批尼龙和密胺厨具都要附带合格报告,并接受抽查,这一措施给我国企业带来严重冲击。而通报数据仍然居高不下,无疑将持续恶化“中国制造”的形象,甚至可能导致欧盟出台更严苛的准入门槛。
除此之外,RASFF通报的很多新问题值得企业关注。例如今年1-6月,我国有2批塑料制品分别因检出DEHP和DPHP塑化剂被德国通报。DEHP由于在玩具等产品中被禁用已经为企业所熟知,而DPHP则属于多数企业比较陌生的增塑剂。实际上,随着DEHP的禁用,DPHP等增塑剂作为替代物受到企业重视,使用量不断增长,但此类增塑剂尚未被欧盟列入允许使用清单,存在被通报风险。特别是德国一直要求REACH法规将DPHP等也纳入监管,输欧企业应避免使用。
“中国制造”缘何成众矢之的
欧盟是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出口仅次于美国的重要市场,我国的出口食品接触材料成RASFF通报重灾区主要有两大方面原因。
一是欧盟法规体系相对复杂。产品使用的温度和时间、接触的食物类别等因素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除了欧盟层面的法规外,不同成员国对各类产品还有专门的国内法规,且侧重点不同。例如意大利通报高发主要原因就在于该国针对金属制品的国内法规DM 21/3/1973要求比其他欧盟国家更加严苛。此外,我国国家标准GB9684仅对铬、镍、铅、镉、砷五种元素有要求,而意大利还对锰元素等有额外要求,这就要求企业提高风险意识,慎重选材。
二是企业质量风险意识不足。由于食品接触材料生产行业门槛较低,此类出口产品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部分出口企业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程序,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报价争夺订单,使用非食品级原料或者添加廉价基质,从而影响了产品质量,导致重金属超标、迁移量超标等。如尼龙厨具芳香胺超标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使用了非食品级的尼龙树脂或助剂。
转型升级破解困境
虽然欧盟等发达国家要求日益严苛,但由于我国的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食品接触材料仍将是我国企业抢占欧洲市场的重要商品,出口企业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被动应对通报风险转型到主动提升质量管理消除隐患。
一是加强供应商管理,重点把好原料关。食品接触材料质量主要决定于原辅材料的质量,因此对原料的管理就成了控制成品安全卫生的关键。为此,企业应建立起可追溯的原辅料质量验收制度,并定期检测,把好源头关。
二是加大对产品特性的研究,重点监控关键控制点。不同的产品工艺会对不同产品的迁移量等理化指标产生明显的影响,生产企业要对电镀、注塑等工艺进行重点监控,建立完整的过程、成品检验制度,确保质量稳定性。
三是加强对敏感国家技术法规和标准的研究应对。以意大利为例,其对不锈钢的重金属限量要比其他国家严格得多。因此,出口企业应积极与客户联系,了解出口产品的实际市场国,加强对此类有特殊要求的敏感国家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的收集,逐步建立完善的技术壁垒应对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升产品的质量。